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综合动态 > 正文

海珠湿地蜕变记

媒体:网络  作者:内详
专业号:海珠湿地
2023/1/12 10:56:23

从污水横流的万亩果园,到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地,海珠湿地以十年生态保护建设探索之路,为大都市的人居环境提升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

 

广州海珠湿地全景 ( 刘大伟/摄 )

在广州市中心城区,有着总面积达 1100 公顷、全国特大城市中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海珠湿地。

这片湿地因“花”出圈。在这里,人们可徜徉于随季节更替变换色彩、与广州塔遥相呼应的田园花海;可漫步在充满大自然气息的亲水栈道,与草木虫鱼一同感受、吟唱;或是趁日落黄昏之时,驻足观看一场属于鸟儿们的狂欢盛宴。

海珠湿地不仅有花。

2022年9月,在广州湿地生态保护建设主题发布会上,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蔡莹表示,近两年连续发现两个全球昆虫新物种,均以“海珠”命名;以及9个中国新记录物种,都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并记录。

作为特大城市的广州,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从污水横流的万亩果园,到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地,海珠湿地以十年生态保护建设探索之路,为大都市的人居环境提升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

破局重生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每年春暖花开之时,石榴岗河两岸长达3.2公里的宫粉紫荆花带,就会形成蔚为壮观的花海景观。

在海珠湿地,随处可见鲜艳花卉。湿地一期的花海随着季节变换“主角”——万寿菊、格桑花、百日草等等,不少市民游客喜欢在此定格花海与“新中轴线三件套”,留下一张张经典合影。

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鸢飞鱼跃的海珠湿地公园,曾经是污水横流的万亩果园。这里的农业生产活动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海珠先民凭借地理位置优势——易于承接上游冲下的肥沃河泥,发展起较有特色的“果基鱼塘”。

时针回拨至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夕。从2000年到2010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工业迅速扩张,万亩果园周边,纺织业、印染业等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聚集,果园也不再是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采访中,广州市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负责人范存祥回忆:“当时的水环境、城市空气质量都不是很乐观。因此,很多农民离开了这块土地,慢慢都去城市打工。”

周边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让万亩果园经历了大面积撂荒;与此同时,这块区域未来应该如何改造,被纳入城市规划议题——位于万亩果园的海珠湖地处城市中轴线上,单单发挥其作为水利设施调节周边水系的功能,已无法满足市民对它的需求和期望。

2012年,广州决心治理和修复万亩果园。

然而,当时的万亩果园整体征地面积超过1万亩,涉及8个村、1.1万户、3.4万人,征地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很快,广州决定毅然打破体制,在全国探索出一条新路——首次采用“只征不转”方式,土地收归国有,依然保留农用地性质,将万亩果园修复成一座占地1100公顷的城央最大湿地公园。并通过实施《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专章设立海珠湿地保护特别规定,对海珠湿地实施永久性保护。

据蔡莹介绍,当时政府一次性投入45亿余元征地资金,共征地1.1万多亩,将万亩果园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在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基层宣传工作后,仅用40多天,海珠区就完成了体量如此之大的征地签约工作。这是海珠区历史上涉及面积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一次征地,征地过程平稳顺利。

征地后,海珠区对留用地统一进行产业规划,引导村社利用湿地良好的生态效益发展高端产业;为被征地村民购买社保,保障他们的长远生计;优先聘请村民在湿地从事果树保育、维护管理等工作。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周边环境,还增加了村社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实现了共赢共享。

作为全国超大城市的广州,执意放弃更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将一颗“绿心”镶嵌于城市新中轴线上。

 

护绿先治水

万亩果园的生态修复,首要任务在于改善水环境。

以土华涌为例,此地位于海珠区万亩果园核心区,是海珠湿地二期、三期流域的主要河涌。此前,土华涌流域河涌沿线均未实施截污,周边居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大量排放,河床淤塞严重,造成河涌发黑发臭。

同时,大量违法建筑占据涌边堤岸,涌面也停放着大量船只,这不仅严重破坏河岸景观,而且缩窄了河涌的过流断面。水体流动困难,使河涌水体难以得到有效置换,进而影响海珠湿地二期、三期的水质。

土华涌治理的第一个大动作是实施截污工程。面对迫切的治水形势,土华涌截污支管工程被列为广州市和海珠区2016年重点治水任务之一,从2015年10月开工,2016年底完成主体工程。该工程主要包括土华涌北岸东段截污工程、石榴岗河南岸沿线截污工程、土华涌沿线截污工程、东头滘涌沿线截污工程、西头涌沿线截污工程和青山围农村污水治理工程6个子项工程,主要内容是新建污水管(渠)5152米,新建直立式堤岸1866米,新建生态堤岸997米,新建人工湿地1座。

通过污水收纳处理,各类污水不再直接排入河涌,土华涌整体水质的提升立竿见影。

此外,针对土华涌沿线原有绿化带遭到破坏、涌边景观效果不佳的问题,海珠区水务部门组织实施了土华涌沿线绿化的升级改造:营造微地形、铺设草皮、种植宫粉紫荆、打造疏林草地景观。新升级后的绿化景观,为附近居民群众提供了休闲的好环境。海珠区水务部门还采取迁移非法船只、清拆临涌违建、整治排污口等措施治理土华涌。

截污工程的完工,显著改善了土华村村民的生活,让河涌两岸重新成为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不少村民还划着小船去对面万亩果园照料果树、菜田。

为彻底改善整体水环境,海珠区还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对海珠湿地实施水生态治理,水草虫螺齐上阵。主要措施有:种植常绿水下草皮、改良四季常绿矮型苦草、宫廷睡莲、大薸及羽毛藻等,营造沉水植被及景观植物系统;以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投放萝卜螺、环棱螺、河蚌、虎斑、黑鱼、鳜鱼、青虾苗等水生动物,形成生态水质净化系统。

如今,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内39条大小河涌纵横交错,每天的潮起潮落为湿地带来了丰富的水源和能量物质,形成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垛基果林湿地和稻田湿地等多种湿地类型,湿地资源丰富。

海珠湿地的斑嘴鸭一家

智慧化监测

在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的基础上,海珠湿地持续采用智慧化手段监测和保护环境。在生态监测基础设施方面,海珠湿地配备固定监测站8座和智慧监测杆25处,监测项目涵盖水、气、声及生物多样性等。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它合理的承受范围和物种分布,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定期监测,可以发现某一类种群是否在这个生态系统可接受范围内。当外来入侵物种已繁衍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适当干预,以此使其回归合理水平。”范存祥说。

对于科研机构来说,网格法和样线法是他们完成日常监测最主要的手段。海珠湿地科研工作人员林志斌介绍:“每个月,我们的科研团队都会用大概1-2天时间走样线。每次都是固定样线,这样得出来的数据才方便对比。在走样线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望远镜或是相机对鸟类进行监测,如果发现鸟类受伤的情况,会帮它做一些简单处理,之后再交给执法科,后续由执法科通知专业人员来处理。”

在此基础上,湿地还会利用现代无人机结合传统技术进行监测。“新技术与传统技术是互补的,两者结合,会让调查整体更便捷、更准确、更快速、更全面。”林志斌说。

2020年1月,海珠湿地管理启动“智慧湿地”项目建设。内容覆盖整个海珠湿地,涉及智能导赏、智能安防、科研监测、生态修复、文旅文创、科普宣教等各个方面。海珠湿地,将成为全国首个全面智慧化、特色化和国际化的国家湿地公园。

在智慧湿地建成前,湿地管理有什么难度?林志斌表示:“以监测绿心湖为例,需要6-7人用1天的时间监测,分别取水样、观察鱼类、观察浮游生物等,效率不高。打造智慧湿地,能够全面对湿地公园水文、气象、空气质量、动植物变化等进行跟踪监测。通过长期监测,为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提供数据支撑,便于精准开展后续的生态修复工作。”

“十三五”期间,海珠湿地共开展生态监测项目26项,持续性的监测结果显示,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环境指标逐年向好趋势明显。

“绿心”无价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1-2022年度昆虫监测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海珠湿地的昆虫种类为157科738种。2021年至2022年,海珠湿地相继发现世界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和“海珠珐轴甲”。

当谈到新物种被发现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时,范存祥说:“这不仅说明我们的监测手段先进了,也说明新物种的足迹已经扩大了。就像我们看到一只萤火虫,它背后一定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同类。”

范存祥表示,海珠湿地不仅有原来的果园,还有河流、海珠湖、库塘型的小湖泊以及潮间带,丰富的生态系统交织在一起,才会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如今,海珠湿地成为广州新中轴线南段的“鸟儿天堂”。全球候鸟迁徙线路主要有8条,而海珠湿地就位于我国东部和中部2条迁徙路线的会合地、东北亚2条迁徙通道的途经停歇地。站在海珠湖的观鸟长廊上,每天日暮时分,鹭鸟归巢,可见千鸟纷飞。使用长廊上的望远镜,可以“近距离”地看到鸟儿们的性状特征。

海珠湿地生态环境的提升,为大量鸟类提供重要的觅食停歇地和栖息繁衍地,尤其是海珠湖片区内丰富的鱼虾及昆虫等生物资源,成功吸引了大批野生鸟类在此定居或停歇。

自2012年湿地建设以来,海珠湿地目前的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87种,维管束植物从294种增加到835种,昆虫种类从66种增加到738种,鱼类从36种增加到60种,是全国超大城市中心区难得的鱼鸟天堂。

海珠湿地盛开的菖蒲和荷花 ( 刘大伟/摄 )

近年来,海珠湿地不仅成为多样生物的栖息地,也演变为汇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城市生态空间。

在海珠湿地周边,老厂房、旧作坊转变成一座座创意艺术园区,吸引了一批创新型、高附加值企业落户。每逢周末,人们便从紧邻的创意园区划来一艘艘小船,惬意畅游海珠湖。

对于这片“绿心”的未来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峰在广州湿地生态保护建设主题发布会上提到,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正在研究将海珠湿地纳入广州国家植物园体系,构建更高能级的生态系统。依托湿地,迁地保育南中国珍稀乔木,建立湿地植物“种源库”,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园,让海珠湿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地标。

目前,海珠湿地凭借特殊而罕见的三角洲城市湖泊与河流湿地类型,已成功申报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未来将聚合周边华南科研资源,构建海珠湿地科研生态圈,实现资源共享机制,打造湿地科研高地,形成产学研生态研究链,为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高密度城市群中城市生态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转载自:新华社报道

阅读 3220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