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经验研究 > 理论研究 > 正文

世界候鸟日 | 迁徙的奇迹:城市,也能成为候鸟的安全通道

媒体:保尔森基金会  作者:唐瑞
专业号: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
2025/11/10 22:57:58

非凡的迁徙之旅‌

每年春季,数十亿候鸟迁徙至高纬度地区,迎接北半球的夏季。那里白昼漫长,昆虫激增,食物充足。对人类来说,若在盛夏时节造访极北之地,建议佩戴防护网抵御蚊虫叮咬。但人类的小烦恼,却成了鸟类的"饕餮盛宴"。充足的食物使鸟类不惜耗费体力,跋涉数千公里北上,比起留在南方,它们能更快地繁衍更多的后代。

候鸟迁徙的距离令人叹为观止。以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 baueri)为例。春季,这种涉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越冬地启程,仅在中国黄海潮间带作一次停歇,便直抵阿拉斯加繁殖地。更令人惊叹的是秋季迁徙——它们竟能从阿拉斯加无间断飞行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单程飞行距离至少11,000公里,这段壮举直到2007年通过卫星追踪才被证实。斑尾塍鹬演化出一种惊人的方式,为应对长途飞行对体能的极端要求,斑尾塍鹬演化出一套惊人绝技——从“进食机器”变身为“飞行机器”。迁徙之前,斑尾塍鹬会大量囤积脂肪作为飞行的燃料。而临近起飞日期,它会缩小胃和肠道,把这些对于漫长飞行来说“多余”的消化器官收起来,同时心脏体积几乎翻倍,为持续振翅输送血液。当斑尾塍鹬结束横跨太平洋的九个昼夜的飞行,在北半球着陆时,的心脏恢复到正常大小,消化器官也随之长大,重新变回“进食机器”。‌

北京雨燕(Apus apus pekinensis)更是奇迹般的存在。这种小巧到可栖于掌心的鸟儿,它从北京颐和园启程,飞往非洲南部——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再返回北京,全程几乎不着陆,整整九个月在天空中完成进食、饮水和睡眠。

图片

图:北京雨燕于七月离开北京,次年四月返回。它在北京的停留时间仅限于四月至七月间,期间它会筑巢、产卵并育雏。‌‌来源:白杉 (Bai Shan)

直至近年,借助现代科技,这些壮观的迁徙行为才逐渐得以揭示,仍有无数精彩故事尚待发掘。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一路延伸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承载着逾600种、数亿只候鸟的漫长旅程;然而,人类对其认知,仅揭开了冰山一角。

日益增长的威胁‌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春季有如此多的鸟类向北迁徙,为何我抬头却看不到满天飞鸟?" 答案是:约八成候鸟选择在夜间迁徙‌,白天则休整补给。这种做法基于多重原因:首先是‌安全性,夜间活跃的捕食者较少;其次是‌舒适性,迁徙是高强度运动,在凉爽的温度下进行马拉松式的飞行比在白天的炎热中进行会更舒适;并且,许多鸟类依靠夜空来导航。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候鸟迁徙途中常经过城市上空。许多沿海沿河的大城市因航运而兴,这些水路枢纽,恰恰也是候鸟的迁徙途中的要道。

2021至202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学家‌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合作,监测北京城区上空夜间鸟类的迁徙活动。他们在北京中心城区的亚投行总部屋顶安置了数字录音设备,于迁徙季节持续录制日落到日出期间的鸟鸣声。结果令人震惊,‌仅第一个秋季‌便记录到‌100多种鸟的3.7万次鸣叫。按设备有限监测范围推算,如果迁徙密度相当,全城夜空中迁徙的鸟类‌总数将达到数百万只‌。

换言之,当我们在夜晚安睡时,头顶正悄然上演一场“无形的奇迹”‌。

如今,候鸟正面临日益加剧的威胁。过去几十年间,夜空已发生巨变。无处不在的光污染,尤其是城市周边的夜间照明,对候鸟造成严重危害。研究表明,强光会扰乱候鸟的导航能力,使它们迷失方向、精疲力竭,最终被迫降落在危机四伏的城市环境中,面临与玻璃的撞击、家猫捕杀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的三重威胁。更为严峻的是,候鸟白天需要觅食补充能量,而玻璃所反射的自然景象,会给它们造成致命的错觉,误以为那里有可供觅食与栖息的安全场所。当鸟类全速冲向这些光影陷阱时,往往导致重伤或死亡。据估算,仅在北美地区,每年就有高达十亿只候鸟因撞击玻璃而丧生。

城市,也能成为候鸟的安全通道

好消息是,城市其实可以做很多来帮助候鸟安全通行:

降低光污染。降低光污染‌是关键举措。减少夜间照明能有效防止候鸟因迷失方向坠入城市陷阱。更何况这对人类自身同样有益。研究表明,减少光污染不仅保护候鸟迁徙,更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同时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

建筑玻璃改造。改造建筑的玻璃‌同样迫在眉睫,特别是五层以下的玻璃,约九成鸟类撞击发生在这些区域。一些城市如纽约,已出台‌“鸟类友好建筑法规”‌,要求新建及重大翻修项目使用低反射玻璃。企业自主改造的案例也层出不穷。深圳的腾讯滨海大厦,主动为既有建筑加装特殊纹理贴膜,通过改造玻璃反射面大幅降低鸟类撞击风险。

构建多样化的城市绿地空间。城市绿地是候鸟跨越主要城市区域的“踏脚石”。此前亚投行屋顶的研究证实,夜间飞越城市的众多鸟类需要多样化的栖息地。数量排名前三的是林地鸟类树鹨(Anthus hodgsoni)、湿地鸟类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以及草原鸟类云雀(Alauda arvensis)。

城市或许不是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庇护所”。但事实证明,把候鸟需求纳入城市规划与管理,实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事半功倍‌的良策。随着人类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危机的理解不断加深,我们愈发清楚:帮助自然,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阅读 200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