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复兴的梦想,张掖从万顷湿地的水韵出发;为了科学发展的追求,张掖在岁月深处写下荣光。地处西北内陆的张掖市甘州区正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下,展现特色发展道路的抉择;在各地竞相发展的历史全景中,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启面向未来的发展历程。
甘州城北水云乡
一条河流,曾是《山海经》中水光潋滟的“西海”,造就了溪流纵横、湖泊密布的“塞上江南”风光。
一片沼泽湿地,曾孕育了世界上最长的文化走廊,崛起了一个辉煌的丝路重镇———金张掖。
张掖自古文化昌盛,文物荟萃,古迹众多,古城格局别致,风光秀丽,古人曾誉为:“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水波涟潋的旖旎风光,正是生态学上所称的湿地。
这里有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冰雪融水纵横,地下径流充沛,河流两侧形成无数季节性积水的河汊、河湾,每一方水域都托举起生命的风姿,黑河两岸碧草连天,野花遍野,田畴如画,牛羊成群,赋予这片沃土不竭的生机与活力。
张掖市甘州区城市地势低平,形如盆地,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比周边地区低200—1000米,地下径流汇聚这里,形成了苇溪连片、山光倒映的水韵之城,如同民谚所说:“甘州不干水池塘。”
张掖是一片生态湿地,也是文化湿地,更是农耕湿地。明代诗人郭绅写道:“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城北长年溪流潺潺,构成了稻米种植的天然条件。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代,甘州刺史李汉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栽种水稻,城北乌江乡很早就有了“鱼米之乡”的美称,味道纯正的乌江米曾一度成为贡米。张掖灌溉农业一直居全国先进水平,四千多年前的东灰山人最古老的农业,史学家称为“黄河流域主要农作物的根”。从西汉武帝移民到清末,张掖始终是西北重要的粮食产地。在湿地之上世代耕耘的张掖儿女,积淀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为城市保留了一片片具有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的福地。
再现“金张掖”水韵底色
千年以降,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疲惫不堪,多年来的建设与开发中,填湖造房,埋池造路,已经把一座古城修改得面目全非,注重了地面的日新月异,却忽略了地下的千疮百孔———这座城市的“经脉”已经被坚硬的钢筋水泥切割得七零八落,地下径流梗阻、堰塞或破损,城市排水不畅,城区水位上升;工业生产中污水、污物随意排放,形成一条条臭水沟、垃圾塘,昔日“甘州城北水云乡”的风光已淹没于历史风尘中。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人居环境和优良的投资环境,是广大人民的企盼,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8年7月10日,张掖市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确定了“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实施三大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特别强调“举特色旗、打湿地牌、做水文章,立生态市”的发展路径。
这是张掖的历史底蕴,是基于现实发展的思考。
张掖是一个坐落在湿地之上的城市,有天然禀赋的数万亩湿地作为生态屏障,茵茵绿草、浩浩苇田和纵贯全境的黑河,保障着张掖生存发展的生态安全。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距、经济活动加剧和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忽视了天然生态的保护,造成天然湿地不断退化、生态环境逐渐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矛盾不断加剧,破坏了湿地水韵之城的地域风貌,制约了独具个性的城市形象塑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尽快采取保护措施,更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根本性的治理,建立支撑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
张掖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正是为了再现“甘州城北水云乡”的历史风貌。
由此,这片长期以来遭受冷落、遍布自然和历史遗存的湿地,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开始牵动着张掖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脉络。
黑河湿地保护工程,看似只是生态建设项目,实际是从张掖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把城市建设同湿地保护结合,显出张掖这座古城市不同于别人的特色。通过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最大限度地将张掖城市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凸显出来,将深层次的、原生态的“水”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做活湿地文章,扩充城市承载力,成为创造投资项目,聚集生产要素,配置资源的有效平台,成为推进城镇化,有力带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支撑点。这一富有智慧的思路,描绘着张掖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折射着张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价值取向。
这一宏大的工程计划总投资30多亿,将把张掖城区面积翻一番,由现在的26平方公里扩大到53平方公里,进一步完善城市形态,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观念在实践中更新,认识在实践中升华。
如果说,原先的湿地生态公园的建设,仅仅只是完善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那么,新一轮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已经把中国黑河(张掖)湿地保护工程提升到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
2008年9月,项目核心区甘州区组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全面掀起了湿地恢复保护建设的浪潮。同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治理污染源企业,派出环境监察专员对15家重点企业实行24小时明察暗访和蹲守监控。
2008年10月至11月,甘州区组织专项治理小组,开展退耕还湿地工作,按照“集中连片,集约经营”的要求,将湿地项目核心区域的2600亩开荒地整体退耕,围栏保护,恢复为湿地,使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核心区湿地集中连片达到2.6万亩。
在做好基础性保护工作的同时,一个更加宏伟的设想正在悄然酝酿。
为了彰显张掖“戈壁水乡”、“湿地之城”、“塞上江南”的特色,由市、区建设、规划部门负责,组织邀请国内外专业机构,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招标,竞标单位在充分考察张掖历史文化、自然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见的思路。在完善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将甘州城北作为生态新区,按照“一区一带两园”的思路总体规划为:建设滨河新区、开发城市北郊“金边带”、打造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利用张掖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通水脉、文脉、商脉,引黑河水入城,最大限度地将城市最鲜明的湿地特色展现出来,在更高层次上塑造崭新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扩充城市承载力,使之成为吸引项目投资、聚集生产要素、配置资源的有效平台,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力带动循环经济的支撑点。
“生态张掖”从这里起步
2008年11月中旬,张掖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讨论通过了中国黑河流域湿地恢复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及城市规划调整用地修编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一号工程”的目标任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克恭提出“立决断,快启动,打基础,留余地,高标准,靠市场,高储备,逐条推,不能贻误战机”的动员令,这标志着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进入了实施阶段。
2008年12月31日,这2008年的最后一天阳光灿烂。甘州城区西北角锣鼓喧天,礼炮阵阵,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滨河新区项目隆重开工,黑河湿地保护工程由此拉开序幕。这一生态新区占地7.8平方公里,定位为高档居住、商务会展、教育科研和旅游休闲四大功能,本着基础先行、绿化并进、市场运作、经营城市的原则开工建设,以此来带动整个湿地保护工程有计划、快节奏、高速度发展。
黑河湿地保护工程以最快的节奏,开始了滨河新区施工建设。防洪堤坝工程开工了;滨河大道规划迅速编制;绿化方案和灌溉工程立马设计;新区水景与栈道、自行车道建设部署到位……
“动地风来觉地浮,拍天浪起带天流。”张掖黑河湿地保护工程正以超常规的速度向前推进,更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国家各部委的高度重视。
中央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为张掖改善生态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兰新铁路第二复线、张掖民用机场、兰西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在2009年都将开工建设,这几个项目总投资将达到2000多个亿,仅张掖境内投资就达400个亿。同时,国家将在兰新复线开辟一条运煤专线,这个项目建成后,贯穿张掖境内的铁路将达到六条,张掖将成为河西走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区,凸显金张掖东出西进、南来北往,沟通青海、内蒙古等省际交通的地理优势,成为聚集地气、人气、商气的西部城市。
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水利部、林业局等部门和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一幅“甘州城北水云乡”的图画正从遥远的岁月深处一点点浮现,一个富有湿地水韵和西北风情的生态文明城市正在变成现实。
水润甘州,金耀张掖。金张掖已经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上重新布局,“中国黑河(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宏伟构想精彩开篇。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