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综合动态 > 正文

“两山”理念20年 | 你怎么这么好看?

媒体:人民网微信  作者:内详
专业号:关注森林资讯
2025/8/18 12:01:01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提出20年

廿载躬耕

一位位守林员、治沙者、护水人

一步步闯,一点点试

用理念破冰

在万里山河间

寻找生态与发展的最优解

山水林田湖草沙

让我们跟随七组镜头

走进七位耕耘者的故事

聆听他们如何将理念化作行动

用汗水和智慧

踏出一条

生产高效、生活富裕、生态美好的

中国道路

浙江安吉竹制品企业负责人梁峰晖——

山里的竹子取不尽、会生金

山峦苍翠,溪水潺潺

浙江安吉素有“竹乡”之称

竹子到底有多少种变化?

梁峰晖给出的答案

是“千变万化”

梁峰晖说

从竹竿、分枝到竹皮、笋壳

在这里都能利“废”为宝

变为竹灯、竹篮、竹餐具等日用品

2024年

浙江安吉全县竹产业

年产值突破190亿元

这里的百余家企业

正紧抓“以竹代塑”机遇

在“竹卖全球”里

书写“点绿成金”的发展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

大江大河是做学问的大舞台

大坝高耸,拦蓄之间

考量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探寻的是

防洪、发电、航运、生态效益的平衡

面对特大水库生态调控的世界级难题

跟水打了40多年交道的王浩

带着团队在生态调控下足“绣花功”

在调控与保护中寻找生态“最优解”

大到长江、黄河

小到灌渠、管网

都留下了他的科研足迹

王浩说

越是大工程,越要做好细节

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和调查研究

大江大河

亦是做学问、解难题的广袤舞台

湖北黄梅五祖寺林场场长徐天治——

满坡的树是实打实的宝贝

湖北省黄梅县,五祖寺林场

成片树木,一眼望不到边

谁能想到

在上世纪90年代

这个林场几近荒芜、经营困难

没有了大树

林场怎么发展?

2012年

徐天治与林场职工一道

以“市场 生态”思路

补植荒山、抚育森林

几年间

脆弱的荒山

蜕变为多树种、复层异龄的

“绿色银行”

“这满坡的树、清新的空气

都是实打实的宝贝”

2024年

林场总资产达3.1亿元

年收入稳定在2000万元

绿意满山实打实化作了金山银山

吉林梨树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

黑土地保护的路子走对了

凌晨4点半,伴着微凉的晨风

韩凤香和合作社成员们已在玉米地

开始一天的忙碌

15年前返乡创业

面对地力退化

她上农校、请专家

为黑土地“问诊开方”

十多年坚持保护性耕作

合作社粮食连年高产

与传统模式相比

这里的单产提高8%左右

每亩地节约成本约80元

2024年合作社粮食总产量

达2200余万斤

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超5万元

护好地、种良田、多打粮

奔着现代化大农业的方向

韩凤香干劲十足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

还洱海一个更好的生态

上世纪末

洱海蓝藻爆发

水质恶化

看着洱海污浊失色

已过知命之年的孔海南毅然回国

与其他专家一道奔走调研

2006年底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科技重大专项

获批启动

从试点到铺开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攻坚

曾被过度开发的洱海渐现风采

消失多年的大理鲤鱼、海菜花等

重回故里

3000亩海菜花

成了洱源农户的“致富菜”

如今,70多岁的孔海南教授

依然长居洱海边

他深知“水体污染治理是场持久战”

“可能还需要三四十年”

上海交大师生持续把课堂开在洱海畔

把论文写在山水间

为这片高原明珠的清澈未来贡献力量

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

每新到一处种菌草,都是挑战

自1986年发明菌草技术以来

林占熺“以草代木”“以草促产”的

探索脚步

就未曾停歇

每新到一处种菌草

都是挑战

每往前突破一步都很难

乌兰布和沙漠试验菌草治沙

黄河岸边铸就生态缓冲带

菌草变身菌料、饲料、新材料

不断上新的“菌草家族”

生长在戈壁滩、盐碱地

成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绿色先锋”

如今

林占熺仍在为选种育种、生态实践

上下求索

他说

目前他正在思考

如何选育多年生的优质菌草品种

服务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

防沙治沙,也要养好沙、用好沙

科尔沁沙地重现草原风光

黄河“几字弯”

展现“金沙蓝海绿洲”美丽画卷

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

这份“绿进沙退”的成绩单

由一代代防沙治沙人接力书写

卢琦就是其中之一

防沙治沙

不意味着要消灭沙漠

也要养好沙、用好沙

卢琦表示

要保护原生沙漠

科学治理沙化土地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还要适度利用、积极发展沙产业

将“沙害”化为“沙利”

如今

治沙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也在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中国的荒漠化防治技术

已惠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地球家园贡献绿色方案

一面是青绿为底的生态华章

一面是万物共生的美好画卷

这幅跨越二十年的绿色画卷

由无数双手共同绘制

他们的故事

正是“青山多妩媚”的生动见证

从观念破冰到智慧燎原

更多的绿色故事正在书写

来源:人民网微信

阅读 262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