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观点评论 > 综合评论 > 正文

鄱阳湖堑秋湖生态修复与湿地生态功能维护

媒体:湿地保护  作者:生态零距离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25/5/1 12:50:08

鄱阳湖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核心湿地和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生态屏障,其生态系统的稳定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深远意义。然而,近年来受极端气候、人类活动及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鄱阳湖尤其是其子湖“堑秋湖”面临生态功能退化、候鸟栖息地破碎化、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等严峻挑战。以下从生态问题、修复措施、人鸟和谐及未来方向四方面,综合探讨堑秋湖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的关键路径。

一、堑秋湖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1.候鸟栖息地退化与食物链断裂

鄱阳湖的堑秋湖传统上通过人工调控水位进行渔业活动,同时也为候鸟提供了浅水区、泥滩和草洲等多样化栖息环境。然而,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堑秋湖的水位管理机制失效,导致湿地植被如苔草提前纤维化,雁类等植食性候鸟失去适口食物。2022年大旱期间,80%以上的白鹤因天然水生植物冬芽产量锐减被迫转向农田觅食,引发人鸟冲突,部分农田减产达20%-30%。此外,非法采砂导致湖床下切3-4米,水体连通性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湿地生境的破碎化。

2.鱼类资源衰退与搁浅风险

枯水期延长(9月至次年3月)导致湖面缩减至丰水期的1/10,鱼类被困于孤立水域缺氧死亡(“鱼滩”现象)。尽管禁渔政策促进了鱼类资源恢复,但禁止救助性捕捞搁浅鱼类造成资源浪费。例如,渔政部门尝试转运搁浅鱼群至赣江,可能引发新水域生态污染。

3.江豚生存空间压缩

江豚栖息地受非法采砂和水质浑浊威胁,极端干旱导致其活动空间进一步压缩。2022年大旱期间,鄱阳湖水位创历史新低,裸露湖床增加江豚搁浅风险,而采砂规划直接干扰都昌等核心栖息区。

二、生态修复的核心策略与进展

1.动态水文调控与堑秋湖功能重构

为恢复堑秋湖的生态功能,江西省通过修订《湿地保护条例》(2025年1月施行),明确建立枯水期应急机制:当星子水文站水位降至8米以下时,水利部门需加强水资源调度,林业和农业农村部门分别开展水生生物(如鱼类、江豚)应急保护。同时,推动堑秋湖从渔业水域向候鸟越冬栖息地转型,例如吴城湿地大湖池通过修建涵洞恢复水系连通性,白鹤数量显著回升。

2.湿地植被恢复与候鸟食源拓展

针对水生植被退化问题,江西省实施刺苦草、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人工移栽试点。例如,永修县吴城镇农田试验区水域的刺苦草密度从每平方米40株增至165株,可为白鹤等植食性越冬候鸟提供一定的食源,2024年该区域白鹤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此外,莲藕等水生植物种植等措施同步推进,既净化水体又丰富候鸟“食谱”。

3.智慧化监测与应急响应

引入AI识别、无人机巡护和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湖泊湿地动态监测与动物救助。例如,远程探头实时发现受困江豚和白鹤,结合联合巡护队(河管、公安、渔政等多部门)清理非法渔具,保障生态安全。

4.政策优化与社区共治

新修订的《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强化法律约束,禁止围湖造地、擅自修筑矮圩,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渔民转型生态巡护或观鸟旅游。例如,吴城镇农民范斌通过发展“观鸟经济”增收,尽管候鸟导致农田减产,但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显著提升。

三、促进人鸟和谐的对策

候鸟保护需要政府、企业、科学家和社会公众协同合作,优化空域生境,要将保护空域生境放在和地面生境保护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设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有效化解当前省内电网建设与白鹤保护的矛盾冲突,实现人与鸟的和谐共生。

1.强化定位追踪,严守白鹤保护“红线”

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卫星技术在白鹤迁飞和活动追踪领域的应用。利用无人机巡检、卫星定位追踪等技术,实现监测自动化、智慧化和全天候化,实时监测白鹤等候鸟的迁飞轨迹、活动范围和规律。同时,进一步升级鄱阳湖及周边白鹤关键觅食地和夜栖地的监测力度,增加高清监控摄像头的隐蔽布控数量和范围,特别是加强对武南特高压鄱阳湖区段沿线,白鹤因觅食频繁往返区域内的监测,如成新农场、五星垦殖场、金溪湖等地,更加科学、高效地应对白鹤等鸟类撞击特高压输电线的损伤事故。

2.改造修复生境,构建白鹤保护“底线”

一是强化鄱阳湖天然栖息地的生态修复。需尽快修复鄱阳湖中上饶余干县和南昌新建区境内堑秋湖的水生植被,让白鹤等水鸟重新回归自然湿地,是解决“人鸟冲突”“鸟线矛盾”的关键。二是适当拓展栖息地,延伸候鸟“生命线”。可在鄱阳湖东岸,如余干县林充湖、鄱阳县大莲子湖附近区域,开发其它适宜地点,进行白鹤等越冬候鸟栖息地生态修复和人工食源地规范建设。同时,严格限制规模和数量,避免出现鸟类野外生存能力降低、疾病传播等负面影响。三是加强候鸟食堂的食源管控。梯度开放“食堂”,以南昌市鲤鱼洲白鹤小镇为例,控制种藕面积在 500 亩内,并可对现有藕塘进行分时分段梯度管理,根据白鹤的停留周期施行轮流开放制度,避免一次性全部开放从而吸引大量越冬候鸟聚集;改造区域“食源”,在鸟类农田聚集区(特别是输电线周边),对白鹤等鸟类的觅食生境进行改造,如对稻田进行冬耕等,使农作物、杂草等食源的生物量减少,降低白鹤等对农田的利用强度,减少鸟撞电线风险。

3.加大科技创新,打造白鹤保护“防线”

一方面,加强鸟类生态科学研究。目前关于鄱阳湖鸟类生态、人鸟关系等的研究仍然薄弱,而人鸟问题不仅关乎生态安全,也关乎行业发展。应积极鼓励省内科研单位和电力公司通力合作,开展电力系统的“鸟撞”等相关研究,创新电网生态学;设立省级重大重点专项课题,推动电网鸟类生态科学相关领域发展,促进电力等民生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加大鸟撞警示装置科技创新。国外常用的鸟撞防范装置包括螺旋、反光板、缎带等,已有研究表明悬挂警示装置可有效降低 40-94%的鸟撞率。针对国产产品不足,现有装置仅适用于中低压输电线路,在特高压领域相关配套设施研发不足等问题,需充分考量不同电线的承重、风载、电压等,加大相关设备的应用研发;采用声、光结合的综合护鸟警示设备,如将紫外光与声控、警示装置相结合,通过对比筛选出更合适、更高效的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防范和降低鸟撞风险。

4.强化协同联动,形成白鹤多元保护“安全线”

建立健全社会共治制度保障体系。一是政府主导与统筹协调。明确立法候鸟栖息地保护红线。在鄱阳湖等栖息地推广“生态农业补偿”,补贴农户因候鸟觅食导致的损失。二是企业提供技术保障电网与鸟类和谐共生。通过“技术防控 生态补偿 法律合规” 多管齐下,通过技术革新、社区共管、公益合作,借鉴国内外特高压工程经验,实现电力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重目标。三是提升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社会组织的公益性、专业性及其动员能力,开展爱鸟护鸟公益活动,推进科技赋能与社会化救助网络建设,参与候鸟迁徙、白鹤等动物的栖息地保护与生态空间优化。四是推动跨国保护合作。协同应对候鸟保护挑战,加强白鹤等候鸟迁飞通道国家协同保护,开展国际技术协作与国内政策双重保障。

四、未来挑战与综合治理方向

1.平衡禁渔政策与生态需求

禁渔政策虽恢复鱼类资源,但需允许公益组织救助性捕捞搁浅鱼类,用于饲料或生态补偿,避免资源浪费。同时,需科学评估鄱阳湖水利枢纽的生态影响,该工程通过“调枯不控洪”原则调控水位,有望缓解秋季退水过快问题,恢复湿地植被梯度发育。

2.跨区域协同与科技赋能

需构建长江流域联合治污机制,推动数据共享与生态补偿基金设立。例如,江西省正修订鄱阳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总磷污染治理。此外,应深化鄱阳湖水生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探索耐旱物种培育,提升湿地抗逆能力。

3.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

推广“观鸟经济”和生态种养模式,将退捕渔民纳入巡护队伍,减少人鸟冲突。例如,鄱阳湖周边已形成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产业链,部分渔民转型为江豚巡护志愿者,实现生态与生计双赢。

鄱阳湖堑秋湖的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融合科技、政策与社区力量,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当前,植被恢复试点、智慧化监测及法规完善已初见成效,但长期修复仍需动态调整策略,应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叠加影响。未来,通过深化跨学科合作、优化水文调控及推动国际候鸟廊道保护,鄱阳湖有望成为全球湿地生态治理的典范。

(文/生态零距离)

阅读 597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