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保护修复动态 > 正文

时隔50多年,珍稀植物地笋再现朱湖湿地

媒体:原创  作者:万清平
专业号:万清平
2025/8/1 8:31:23

 

“山里珍宝数人参,湖乡有宝数地笋。”8月1日,家住湖北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向阳生产队70多岁的居民周自桥“啧啧”称奇,“我做伢放牛时常见这种植物,后来就消失了,谁成想过了50多年,又见到了。”

7月底,一名野生动植物保护志愿者在资源监测活动中,意外发现在湿地公园向阳垸一沼泽处,旺盛地生长着一片从未见过的植物,植株葱郁,节稍紫红,花萼艳丽。“不懂就问。”他立即拍照上传给长期跟踪研究朱湖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命科学专家、湖北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有宁教授,确认此植物为“地笋”。


 

“地笋产于海拔320~2100米的沼泽地、水边、沟边等潮湿处。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土壤。地下茎耐寒。”王有宁教授说,“该物种不但是生态优劣的晴雨表,而且有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的功效,被誉为湖区的‘冬虫夏草’哩!”

“地笋对生长环境很挑剔,过度施用化肥、农药,以及过度采挖、破坏原生态、外来物种挤占生存空间等都可导致该物种灭失。”朱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池清华说,“物种的恢复繁衍得益于朱湖久久为功的生态修复与保护。”


近年来,朱湖不断加大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力度。着眼全流域,突出大保护;实施沦河、府河水环境综合治理,贯通主干渠系88公里,建设生态河渠130公里,治理支渠236公里,实现河净水畅、激活生态调节潜能。巧打组合拳,注重自然力;实施乔灌结合、林带林泽组合、湖水林田草生态契合的复合湿地工程,修复生态链条,丰富生物多样性,用大湿地套小湿地、小生境提升大环境,完成退田(耕)还湖(湿)133.33公顷。推行微改造,做到少干预;保持基塘、圩田、柳烟荷塘等湿地类型的原生态,根据动植物生长习惯,实行小、微改造,建立动植物“专属空间”,顺其自然。同时,在周边6670多公顷农田引导化肥、农药减量化,共建2670多公顷绿色环保“朱湖糯米”标准化种植基地。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朱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现有野生维管植物76科178属225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72科174属221种;野生动物44目46科267种,其中鸟类217种。已知有彩鹮、鳤鱼、地笋等10多种濒危物种在这里恢复繁衍。


 

地笋(学名:Lycopus lucidus Turcz. ex Benth.),别称:地笋子、地蚕子、地藕;是唇形科地笋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达70厘米;茎常不分枝,无毛或节稍紫红色,疏被微硬毛;叶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柄极短或近无;轮伞花序球形,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花萼被腺点,披针状三角形,花冠白色,喉部被白色短柔毛;小坚果倒卵球状四边形;花期6-9月;果期8-11月。


 

据《本草拾遗》记载:地笋“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其味甘、辛,性温,归肝经、脾经。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水肿等症。地笋块茎肉质较致密,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矿物质,还含有泽兰糖、葡萄糖、丰乳糖、蔗糖、水苏糖等,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能量,堪称药食同源的野菜珍品。

阅读 185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