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众所周知,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湿地也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综观世界人类文明史可知,最早的人类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适宜的湿地地区形成。从生态学角度看,处于水陆交错地区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易驯化易种植的物种;同时,湿地地区水系发达,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天然理想场所,进而孕育和繁衍了人类最初的文明。
但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人口增长、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大片湿地被开发,造成了对湿地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导致全球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普遍的威胁和破坏,湿地面积和湿地资源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环境污染加剧,使许多重要湿地急剧丧失和退化,引发了严重的环境后果。在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亦面临着盲目开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以及湿地景观演变的不平衡性、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和多样性降低、泥沙淤积日益严重和湿地开发利用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使我国湿地面临着面积不断减少与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威胁。因此,湿地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
湿地生态系统是构筑我国生态屏障的最为重要生态系统之一,而我国现有湿地生态系统已难以有效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并为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筑起有效的生态屏障。为此,我国政府亦高度重视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已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列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于1992年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将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发展领域,2000年由国家林业局牵头,国务院17个部委局共同编制完成《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发了国办发(2004)50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并原则同意《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
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各种极为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要的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与美学价值。因此,各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各类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在重视与积极推进各类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受损生态系统的重建与恢复工作的同时,针对不同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性质与现状,积极探索和实施各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价值和人文与美学价值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以真正体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许多国际重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配备各种教育中心和观光设备,对公众开放,展示其景色优美的水生与湿地环境,使人们在享受湿地自然之美的同时,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价值的认识与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对于许多位于城市附近有着良好生态环境的湿地,便逐渐形成了以“湿地公园(Wetland Park)”为载体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全新模式。
然而,由于国际社会从20世纪50年代起才逐渐意识到湿地的重要生态功能和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并开始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而我国的湿地的研究与保护工作起步更晚,特别是湿地公园的建设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较少。目前,我国在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地方进行多功能的湿地公园建设,探讨我国湿地公园建设模式和发展途径,以避免建设性破坏湿地的现象发生,已成为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研究中的焦点(雷昆,2005)。为此,本文对湿地公园概念、国内外湿地公园的发展,以及各类重要湿地公园概况进行概述,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