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经验研究 > 技能技巧 > 正文

李修松:加强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六点建议

媒体:中国经济网  作者:裴小阁
专业号:湿地资讯
2015/3/5 18:07:13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5日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宝库”和“储碳库”,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稀缺资源。2015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李修松带来了关于加强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做客《文化名人访》 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谈到提案的初衷,李修松告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中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率5.58%;湿地总面积位居亚洲首位,仅次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4位。改革开放以来,湿地保护逐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并首次明确提出“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湿地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国家对湿地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全国各地对湿地保护工作逐步重视,先后实施了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初步构建了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湿地保护意识显著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李修松认为,我国湿地管理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要求仍有相当差距,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湿地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目前,国家层面和大部分省均无湿地保护专项法规,已有的相关法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造成工作协调难度大,管理执法不到位。

二是湿地功能退化明显。自然湿地面临着开垦围垦、泥沙淤积、水体污染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严重威胁,自然河流修坝使其转变为人工湿地,湿地人工化现象较严重,受威胁压力持续增大。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对城市周边湿地造成破坏现象严重,导致诸如湿地消失、湿地破碎化、湿地驳岸固化、水系紊乱、景观改变、生物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湿地整体功能发挥。

三是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突出。湿地周边人口密度大、开发利用强度高,工农业生产、交通建设、电力设施、围垦、生态旅游等,导致湿地环境破碎,对水禽栖息、迁徙和鱼类洄游构成威胁;过度放牧、过度养殖等,造成湿地生产力的严重下降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四是湿地保护与修复投入缺口很大。湿地作为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湿地修复是系统工程,需投入大量资金。目前的中央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差额很大,地方配套资金又难以完全落实,直接影响保护工程实施效果。同时,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湿地保护基础工作进展不快,家底不清现象依然存在,湿地修复技术尚不成熟,湿地资源监测网络体系尚未健全等。

三、关于加强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建议

保护好湿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李修松建议国家层面把湿地保护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更好地发挥湿地巨大的生态功能、强大的生产功能、特殊的碳汇功能、丰富的文化功能。

一是加快湿地保护立法步伐。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尽快将湿地保护立法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尽早出台《湿地保护条例》,待条件成熟时升格为《湿地保护法》;同时,推动全国各地健全湿地保护法规,严格依法保护管理湿地资源。

二是研究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近年来,国家实行了抢救性保护湿地的政策,初步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小区并存,其他保护形式互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目前,纳入我国湿地保护体系的湿地保护面积有2324.3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43.51%。随着抢救性保护湿地政策的实施,湿地区域内及其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湿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护工作难度。因此,鉴于湿地具有多种服务功能和提供公共产品的特性,建议国家研究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通过公共财政投入,对湿地规划范围内因保护湿地而受到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利益方给予适当补偿。

三是加大工程治理力度。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对湿地资源实行普遍保护,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湿地的行为,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既要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又要积极开展湿地恢复,不断扩大湿地保护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建议国家在现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标准,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湿地恢复和富营养化治理,减缓湿地退化,加快恢复湿地功能。

四是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部门间湿地保护管理合作机制和社会参与保护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探索共管共建模式,正确处理好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协调处理好湿地保护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构建湿地公园社区共管共建共享机制。强化湿地科学研究,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建立可持续利用示范基地,不断提高湿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科技含量,为湿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在保护好湿地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利用。一是保护好现有湿地,在恢复其环境,修复其水体、生态及生物链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利用。二是利用不能影响湿地的环境风貌,不能污染其水体及其生物链。三是可以灵活利用各处湿地特色,优化其环境风貌,多方式多形态予以利用;四是可根据当地湿地实际,结合相关的文化资源,运用文化创意和相应的科技手段,创新资源利用方式,发展相关的水文化创意旅游,提升其吸引力和利用效益。

六是进一步加大对安徽省湿地保护的支持。安徽地跨南北、承东启西、沿江通海,湿地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全国七大水系中的长江、淮河横贯全境,新安江发源于皖南,巢湖为全国第五大淡水湖之一,分布于淮北、淮南、亳州等地的煤矿塌陷湿地在全国极为典型独特,安庆沿江大型湖泊集中成片,构筑了长江中下游区域享有盛名的华阳河湖群,为全国湿地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全省各级林业部门积极作为,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紧紧围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湿地生态功能这一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2014年,新建安庆市宜秀区菜子湖等15处省级湿地公园试点单位,增加湿地保护面积3万公顷;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启动实施了GEF项目(加强安徽省湿地保护地体系管理有效性项目);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资金3000万元,界首市获批湿地保护奖励资金500万元,全省湿地保护总投入达到5740万元,其中中央投入5530万元、省财政投入210万元。目前,安徽省现有湿地总面积约104.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7.47%;全省已确认国家重要湿地5处,已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湿地公园试点单位30处,已初步建立了以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小区和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湿地保护总面积达46.6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35%,使全省约65%的自然湿地和70%–80%的湿地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初步保护。但同时也面临着湿地保护投入不足、湿地保护管理能力不强、湿地功能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国家从项目资金、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安徽省湿地保护的支持力度。

阅读 478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