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纪行

媒体:原创  作者:张水田
专业号:张水田
2011/3/14 14:17:33

888
三日

第一日

引子

星期一下午,台里的姜局到办公室找到我说:“田哥,明早八点你去人大陈主任那吧!他要你跟他踏查县内的旅游路线,要三天时间,回来要写导游词。”

领导亲自点将,当然不能推脱。考虑到一定是认为自己对各个旅游景点比较熟悉,加之从事电视职业的缘故,这些年编导制作了很多这方面的专题片,知道这些旅游景区的旅游“点”在哪里吧。

欣然接受任务,到人大报到时,发现还有几个人已经坐在了陈主任办公室。都是老相识,有鹤鸣报社的编辑赵玉;有文联的佘凤华等几位实力派写手;也有旅游局和文体局的两位副局长参与。一行五台车浩浩荡荡,倒真有几分出巡的气势。足见县里对这项工程的重视程度。

重新打造通榆的旅游名片,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巧借东风,搭船渡海。

早在许多年以前,通榆就因为一部电视专题片《家在向海》的造势宣传名噪中外,更因为拥有国家4AAAA级自然保护区的名号和吉林八景之一的殊荣而被世人所熟知。之所以要再起炉灶,重新规划,巧作安排,完全是从“建设生态旅游县”这一大格局出发,借助电视连续剧《永远的田野》在央视一套的播出带来的轰动效应,来推动通榆三县建设的整体进程。

《永远的田野》是以向海自然保护区为实景拍摄基地的26集农村题材电视剧。剧中的地名全部采用向海乡实名,对向海湿地、向海湖、丹顶鹤、苇海、蒙古黄榆、瞻榆古榆等通榆特色自然风景都有比较充分的展示,自然唯美的生态画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容思想性、艺术性于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之中。剧中有很多群众演员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家乡人,剧中所讲诉的故事也和成年累月的生活在这里的寻常百姓似曾相识,所以电视剧一经播出,便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作为央视出品的“田野”系列压轴篇,该剧以生命生存为主题,深刻反映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大和谐的主题,全景式的反映了中国农民环保意识的觉醒,较好地诠释了“根本在生态”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生态与发展的深刻主题。用通榆县委书记崔征的话说:“它的主旨在于化解8亿农民对生态,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所以说他的立意非常高远。所以这部电视剧对于推动通榆的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通榆一直按照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县的思路在向前发展,把生态作为立县之本提出来目的就是改善这里的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对我们实现这个目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声三县建设的奋进号角,一张赠与世界的生态名片,将如何通过旅游文化的凸显来把它完美的呈现在世人面前,我感觉到了一种压力和责任。

红牛之乡

踏查的第一站,车队沿通乾公路向县城东直行二十几公里,三家子红牛繁育场和一片开阔的草原便呈现在面前。

这里方圆几十里一马平川,放眼望去,茫茫苍苍的地平线那端,缭绕的地气翻转升腾,村庄若隐若现。偶尔的一声鸡鸣狗吠会被风丝儿牵引着穿透你的耳膜,几柱丝丝缕缕的炊烟扶摇直上,诱发你几许童年时的记忆,那混合着蒿草和牛粪味道的气息让你感觉无比亲切,仿佛又看到年迈的母亲就弯腰蹲坐在烟熏火燎的灶台前,烧着青苞米、黑土豆,一双迫不及待的小手总忍不住帮着扒拉几下灶坑里面的旺火,急等着吃到嘴里的那一刻。

如此的情形,虽然只存在于今天的记忆里。可一旦踏进这片草原,就会让你摒弃狭隘,豁然开朗,心内顿然生发出一份感恩和美好,像夏日里在草甸子上追逐大肚蝈蝈的鸣叫,倾听百灵子在蓝天白云下的歌唱,羊群河流般涌动,红牛山一样游移,众多身临其境的生活画面,生动、具体,触手可及,让你挥之不去。

生养在这里的草原红牛是世界闻名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国培育成功的第一个肉乳兼用型优良品种,肉质鲜嫩,肌间脂肪沉积良好,大理石花纹等级平均为5级,在国内属优秀牛肉。

物以稀为贵,吉林草原红牛的名贵不仅如此。

2001年,通榆县被确定为中国草原红牛标准化示范区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油画般的境界。科尔沁草原;八百里瀚海;红牛之乡,一个个显赫的称谓,无不彰显通榆羊草草原的十足魅力。

二郎庙

位于县城西,十余里的样子。路北一座青砖飞檐,红漆山门的寺庙异常醒目。

四周沙丘不高,却被绿树覆盖掩映,树木以杨树见多,老榆树次之。

人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二郎庙看似寻常如小家碧玉,但真正走近它的人却极膜拜它,推崇它,奉它为神灵。

沙丘下,一汪池水,称不上是湖,也不能说成是泊,只能勉强说它是小池塘。

然而,它神奇也就神奇在这个地方。

据老人们讲,从他们记事起,就听爷爷的爷爷们说过,遇到再大的旱灾之年,从没见里面的水干涸过。

因此,来这里烧香许愿的人常年络绎不绝。

至于一些更奇幻的,同行的写手中曾有人细致的描述过。如果想体验,我劝您倒不妨带一份虔诚前来探访,其中的感受一定是别样的。

三棵古榆

去往乌兰花镇的路上,于路南错落三棵古榆树。一棵置于西,疤痕错节,枝桠匝地,看着资历深厚些。另外两棵则一棵比一棵略显年轻。问及当地人,说;“两棵年轻的,是老榆树衍生的,它们是祖孙三代。”这话听来倒科学,也蛮符合逻辑。同行踏查的王局是文体局的,他接茬笑谈;“这样说少了些情趣,对于到这旅游的人来讲,没吸引力。如果换一下思路呢?你把它们说成是两口子多好,那年小的是第三者,是不是就有点意思了。

众人大笑。

蒙古黄榆林

蒙古黄榆林在兴隆山镇境内西南,目前为止,这是亚洲仅存的一片最大的蒙古黄榆林了,这是一位日本人在他写的一本书中提到的。他原以为该树种在世界上已经绝迹,不曾想在中国的兴隆山发现了奇迹,并惊呼为“活化石”。

关于对它的赞美,同行的写手们恐怕都不吝笔墨,写下了不少的美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带队的陈主任更是对其偏爱有加,在他的摄影作品中,一帧帧风姿绰约、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蒙古黄榆在他出版的画册里,在家居、酒店、宾馆的装饰中,在旅游文化的宣传里,在他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黄榆景区的开发旅游,保护是第一位的。这个物种尊贵,是因其再生能力差,一株手臂粗细的黄榆要经历上百年上千年几万年的生长才会长成现在的模样,可见生命力之顽强和多么的来之不易。而移植或栽种是根本无法成活的。县里曾经做过尝试,把这稀罕物请到鹤城广场,美化装点城市风景。虽然事先请教了有关专家,把原产地的土和树整体挖掘包装回来,栽下后又百般呵护,但终因为水土不服郁郁而终。

如此说来,蒙古黄榆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可在黄榆林内,我们还是看到了不愿看到的耕地和间种的杨树。这无异于侵占和掠夺,不和谐也不美观,黄榆的家园岌岌可危。

滚水坝

向西,向西,向西。滚水坝在同发牧场,那里有遍地的风车日夜旋转着绿色能源,作为正在建设发展中的朝阳产业,风电之功将转动滚滚财源造福后世子孙,也将使通榆成为风电之都而引得八方来客观瞻,叹为观止。

滚水坝在同发北,把郁洋淀分为东西两段。

上游的霍林河流经此地,穿向海入洮河东进。这是人为的一道堤坝,由碎石铺就而成,即使是在汛期,也可以车马行人也可以畅通无阻。

滚水坝朴实得像这里的村民,淳厚、简单。可它的景致确是与众不同。

春来,有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之说。这时候的滚水坝春汛的水花清凉,鱼儿正鲜。几十种各类飞禽随处可见,丹顶鹤、大雁、野鸭等,你来我往,呼朋引伴,好不热闹。一个和谐相处的大家庭尽享着大自然的恩赐。

    夏日的跑马场,烤全羊则另有一番情趣。当然这是后话,此时言说,为之尚早。第一日所见这思如此,还是就此打住吧。

阅读 84856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