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浪尖粮食人

媒体:原创  作者:胡海学
专业号:海学
2009/10/25 14:21:36
风口浪尖粮食人
 
                          ·胡海学   庞胜军
 
改革、改制,使人看之心动,思绪纷飞。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都是在新旧交替中逐步进行的。上个世纪末期,改革风起云涌般兴起。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基础进入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改制,带动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改革,势在必行;改制,唯一的出路……
 
                                       ——题记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这大浪淘沙的时代,无论如何风高浪急、滩险涧深,大浪永远淘不走的是金子。
伴随着改制的涛声,笔者和作协主席丁利在粮食局副党委书记庞胜军的带领下,历时十余天,先后走访了一局、一校、一馆、一站和15家粮库。所到之处,情真意切,事迹感人;所到之处,言之有物,给人启迪;所到之处,蕴含生机,充满活力,令我们由衷叹服。粮食人的历史艰苦卓越;粮食人的今天百业复兴;粮食人的未来风光无限。
金秋有意,菊桂散香粮为宝;银霜无声,玉树临风君化龙。深秋十月,正值粮食收购时节,我们来到了通榆县粮食局。见到了局长黄树军。
初见黄局长,给我的印象极深,他祥和、稳健、冷静、自信。
交谈中,提到了粮食改制的话题,黄局长说:“在粮改浪潮的冲击下,作为计划经济最集中体现的粮食企业大都陷入了困境。然而,如何走出困境,靠什么有续发展,粮改有什么思路?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年来,我们本着‘谨慎摸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稳中求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时代在变迁,事物在变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客观规律,不可逆转,不可抗拒。
说起黄局长,在通榆县的科局级领导干部中称得上佼佼者。他先后当过瞻榆二林场场长、新华种牛场场长、鸿兴镇党委书记、永青乡党委书记,2005年末由县物价局长调任粮食局长。他调任粮食局长时,正是粮食改革、粮企改制的特殊时期,粮食市场全面开放,国家取消了政策性补贴,收储企业就像断了奶的孩子,经营举步维艰。面对这样的局面,黄局长保持了相当冷静的头脑,他不卑不亢、不急不躁、从容乐观。按他的话说,粮改势在必行,粮食改制是挑战也是机遇,眼前的困难好比黎明前的曙光,我对此充满信心和希望。
他上任后,轻车简从,仅用三天时间就跑完了粮食局所属17个企事业单位。在全面了解掌握企业基本情况后,他接连开了几次班子会,经过反复分析研究,他提出了“立足粮食求生存,跳出粮食谋发展,招商引资上项目,走粮食产业化经营之路,年内一个企业上一个项目”的大胆设想。
一切美好的设想与愿望,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
2006年,可谓是粮食系统的招商引资年,这一年从粮食局领导到企业领导及职工外出招商引资达70余人次,他亲自出马,攀亲结贵找关系就达五六次。这样大规模的频繁的招商引资,在通榆粮食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通过全系统上上下下的不懈努力,设想变成了现实。这一年他们实现招商引资3820万元,占县政府下达的2500万元的273%。他们引进的大连康盛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投资2500万元的杂粮杂豆加工项目,第一个在我县工业集中区落户并投入经营。一个企业上一个项目也已实现。不仅如此,粮油经销也有了新的突破,实现利润1200万元,是近年来效益最好的一年。
艰辛的付出换来了骄人的业绩,骄人的业绩振奋人心。如今的粮食企业经营环境大为改观,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心稳定,和谐氛围浓厚,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思路决定出路。怀着对黄局长的崇敬之情,面对处于粮改中风口浪尖的粮食人,于是,才有了心与心的碰撞;于是,才有了文学与企业的对新;于是,才有了2007年粮食大拜年;于是,才有了我们一行人采访的契机……
风光无限,改制兴隆起新步;激情满怀,促进民生奔锦程。10月19日上午,一辆银白色的轿车在乡间公路上急驶。车外,一望无垠,映入眼帘的是牛羊涌动,红叶飘飞,好一派田园秋色。车内,庞书记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被采访者的事迹,欢声笑语,洒在一路……
半个小时后,小车驶进了一个宽敞、洁净、充满生机的院落。原来这里是兴隆山粮库的临时办公地点。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大约40上下年纪且十分敦实的中年人,经庞书记引见,原来他就是我们今天采访的主人公,兴隆山粮库主任——刘兴民。
刘主任看上去十分稳健,不善言谈,但气氛融洽后,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他阅历丰富,平时喜欢看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思想观念新,探讨问题有自己的主见。他曾经在四井子粮库当过会计、副主任,在包拉温都粮库当过主任,懂经营、善管理、会核算,是一个称职的企业领导干部。
“面对既喜人又逼人的粮改,思维必须转变,主动出击,但绝不能退缩,退缩只有死路一条,愈艰难,就愈要做。”这是刘主任的肺腑之言。粮改后,他本着“啥赚钱干啥,多条腿走路”的原则,采取“跳出粮食求发展,风风火火闯市场”的思路。看准“淡旺双赢”项目,筹建了日处理500吨鲜奶的兴隆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兴建了具有500—600头规模的育肥牛基地,成立了兴隆煤炭经销部和兴隆建材商场。今年又引进外资220万元,在粮库大门两侧兴建了二栋占地2700平方米的17门临街门市楼,全部出售。同时还把闲置的库房和场地出租给客商。目的从中寻求经验,日后自己搞收购创收。
一上午的采访,紧张而有序,我感想颇多。刘主任率先迈出了一步,开辟新途径,形成新体系,建立了新模式,使粮库逐步进入市场化运行轨道。
波澜不惊,团结临危有见树;大将风范,粮库方能得保全。下午,我们一行来到团结粮库,这是我们出访的第二站。走进大门,见黑板上写着粮食局局长黄树军在2006年粮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总的目标是:“搞好一项改革,实现三个突破。搞好一项改革就是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三个突破,即粮食经营要有新的突破,粮油经营量力争达到60万吨,实现利润600万元;招商引资工作要有新的突破,力争超额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2500万元招商引资任务;项目建设要有新的突破,年内力争实现每一个企业都有一个加工项目。”
把全局工作目标公布于众,自我加压,从中看得出闫主任的敬业精神和对上级部署工作的态度和决心。
闫树全,细高个儿,端庄稳重。说起他还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1998年抗洪抢险他立过大功的。当时团结粮库被洪水团团围住,情况万分火急。他连续30多天吃住在粮库,硬是凭着一种玩命的精神,带领职工战胜了洪水,保住了粮库。他在抗洪抢险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他的事迹被新闻媒体誉为“ 洪水冲不倒的旗帜 ”。
人到中年,闫树全有一颗不空虚的心,而这颗心分明是用爱来充盈的。
面对团结乡的师生行走方便,他用创收的钱,拿出1万元为中学至小学这段路上了13盏路灯,并计划出资帮助修建团结乡文化广场。
闫主任非常自信,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有山就有路,有河就有渡,有困难就有办法,我绝不会落在别的粮库后面!”
琢磨着闫主任的这些话,令笔者十分欣慰,欣慰之余,只能由衷地祝愿:愿团结粮库会越来越好!
鹤展雄姿,向海有君库增秀;客露笑颜,生态裕民水生辉。20日上午,我们又来到了闻名于世的AAAA级世界湿地向海。放眼眺望,真是“风景这边独好”,一队大雁排成“人”字在我们头顶掠过,互相鸣叫,互相鼓励,消失在遥远的天际。顿时让我浮想联翩,想起毛泽东主席的诗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同时也领略到雁的团结互助精神,恰似今天企业精诚团结、攻难克坚的团队精神。
9点10分,我们来到了向海粮库,但没有马上见到要采访的主人公。庞书记用手机联络,才晓得库主任在施工现场。几分钟后,驶进一辆白色轿车,走下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人。经庞书记引见,才知道他就是粮库主任王君生。
王主任沉默寡言,不擅言谈,但非常好客。他亲自为我们沏上了外出时带回的“铁观音”,这缕缕清香,浓浓真情,就是鹤乡人善良、纯朴、诚恳待客的一个缩影。
向海以旅游业、畜牧业和渔业而蜚声中外,特别是在“生态立县”的今天,这里潜藏着巨大的商机。王君生从初任向海粮库主任那天起,就把目光盯在了旅游餐饮服务上和水产养殖上,他们的“银鹤酒楼”曾经在向海独树一帜、生意火爆。后来向海宾馆、度假村蜂拥而起,他及时调头转向,利用向海这块“大品牌”,又办起了养鸭场,打起了“向海鸭蛋”的主意。
2006年,为了落实县粮食局下达的“一个企业都有一个加工项目”的目标,他多次跑土地、跑城建、跑贷款,突破重重困难,在粮库大门西侧建起了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五层门市住宅楼,开辟了一条新的经营之路。
交谈过后,王主任兴致勃勃地带领我们参观了离库不远的“百鸟巢”,他指着立在水边的一只水鸟说:“你看那只鸟叫‘长脖老等’。我们不能像它那样等食吃,等食终有会挨饿的那一天。”
想着王主任富有哲理的一番话,我思绪万千:人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也就认识了自我,超越了自我,同时也就能创造出闪光的人生和事业的辉煌。
张弛有度,新华收储良策远;勤俭持家,临街开发智谋深。10月21日下午,我们又驱车南行,首先来到了新华粮库。大门旁站着一位朴实的中年汉子。他就是粮库主任张勤。我们说明了来意,他竟然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连连摆手说:“说什么呢,咱是粮食人,都是应该做的”。在庞书记的开导下,他才点点头,同意了我们的采访。
张勤是粮食系统的老主任了,虽然身患糖尿病,但仍然孜孜以求。这几年,为了改善粮库的储粮条件,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争取了886万元的世行项目,使新华粮库的储库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库容库貌焕然一新,为粮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搞活粮油经营,今年他们与三粮库共同与大连康盛隆国际贸易公司签订了玉米10000吨、葵花500吨的代收合同。客商出资,自己出场地、出人。以诚信求“双赢”。
2006年,县里给新华粮库150万元的招商引资任务,目前已经完成250万,超额完成了任务。为了增强企业后劲,他们正筹划在粮库大门西侧建收购门市房,一旦建成,可获得可观的经营效益。
在张主任的身上,我看到:一切新旧更替的历史转折期也是机遇期,若能对粮改变迁的特征和趋势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机遇就会离自己更近。因为一切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关键是你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
尚古崇今,黄榆挺拔瞻天远;与时俱进,粮库稳健思路宽。离开了新华,我们便驱车前行,十几分钟,我们便来到了瞻榆粮库。瞻榆镇如今变化之大,令我们难以置信,沿街高楼鳞次,路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踏进粮库办公室,只见老板台边,坐着一位中年人,见我们到来,礼貌地站起和我们一一握手。他就是今年十月一日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被授予“中华脊梁”的共和国杰出人物——陆崇宽。只见他中等的个子,肩宽体壮,五官端正,无论怎么瞧他,都透出一副诚实的憨厚相。
陆主任拿出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图片和全体代表合影,以及证书、奖杯、奖牌。看过这些,令我们更加钦佩这位长兄。
说起陆主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但认识他主要是在报刊上认识的。要说了解他那也是从社会人们的口碑上了解的。今天看到他,我们对他的印象和好感得到了验证。
说他是好人、能人一点都不过分,他撕守着病妻十几年,不嫌不弃,忠贞不渝,在瞻榆镇家喻户晓,传为佳话。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
他从一名普通搬运工人,逐步走上领导岗位,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在他任瞻榆粮库主任的几年中,瞻榆粮库的经营管理一年一个新台阶,连年被省局评为省级“一符四无”先进库;连年被县镇评为先进党支部,他本人也连年被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陆崇宽的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他善于学习和思考,尤其面对粮改,他头脑清晰冷静,有打算有想法。他对我们说:“粮企改制大势所趋,不改就是坐以待毙;改了,就是死里逃生。”为了企业生存发展,老陆正在筹划上一个大项目。我们问他是什么项目,他说暂时保密。我们尊重他人商业秘密,也期待着他的项目早日成功。
瞻榆一行,陆主任让我深受启发:苍松在山岩中挺立,黄榆在风砂里崛起,任何严酷的环境都不能压住向上的追求,都不能夭折强劲的生命力。
仙鹤故乡,蒙汉交界巢引凤;杏花林里,小镇边陲义呼朋。这是几天来最累最繁忙的一次采访,一下午接连走了新华、瞻榆、包拉温都三个粮库。
到达包拉温都粮库已接近下班时间,我们顾不上休息,便开始了采访。
吴凤义,性格粗犷、豪爽豁达,给我们的印象就像本地的蒙古人。
吴主任,你为什么选择边远的包拉温都粮库?
吴主任不假思索地说:“这并不是我的选择,而是组织上安排。以前我在兴隆山粮库任三产经理。那是2001年春,正值杏花开放的时节,我乘车来赴任,一路上的自然风光让我踌躇满志。可一到粮库,心一下子就凉了,简直比我想象的要糟糕得多。当时粮库占地仅14000平方米,连个磅秤都没有,常年不收粮,库存只有几百吨。如今,我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建到29000平方米,并且土墙全部砖化,地面全部硬化,修建了1530平方米大库。使粮库储粮最高时达17000吨。”
吴主任,当时粮库不收粮,是没有钱,还是老百姓没有粮食可收?你到任时为什么就收到粮食了?
吴主任显得有些激动,说:“两者兼而有之。其一,这样的粮库,农发行也不敢给贷款;其二,这些年旱涝严重,老百姓也真没有多少余粮。我上任后,凭借自己的为人,在农发行贷到了款。收粮根本不在本地,而是到外地去收,包拉温都是蒙汉交界,我就到内蒙去收。当时局领导为我们担心,怕收上来的粮食太多,导致霉变。我早就想到了,我边收边烘干,收了10000多吨粮,当年就翻身了,第二年我又硬化了地面。我的举动在粮食系统引起了轰动,由当时脏乱差的典型一跃成了先进粮库。每当杏花开放的时候,县里领导和各界好朋友欣赏杏花必到粮库。一些老领导、老同志来我库,食宿我全包。”
“为了改善职工生活,增加职工收入,我们建了一个猪场和一个牧场。现猪存栏45头;牛58头、驴17头、羊170只。”
吴主任,你对粮改怎么看?
我认为:“改革给企业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市场的竞争。如何克服这种压力,就得运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一系列市场信息搜集、记录、整理和分析工作。通过信息反馈,调整思路,才能使企业有条不紊地获得好的效益。”
自古以来,人们常爱用“白手起家”这个词来形容创业的艰辛,但吴凤义比白手起家更难。然而,他却能克服重重困难,在举步维艰的窘迫下,成了粮库中一颗耀眼的“星”,使我想到:生命的海,总是因为有波澜才有气势;人生的路,总是因为有奋斗才有故事……
采访序曲,国有改制起新步;粮振金声,江蕴生源绣锦程。10月24日,我们一行又来到了蒙语“红花”的所在地——乌兰花。结识了乌兰花粮库主任邢国江。
初识邢国江,我就感觉到他浑身上下都渗透着一股浓浓的兵味:高大魁梧的身架,棱角分明的脸庞,炯炯有神的双眼,以及言谈举止中的铿锵力度,无不显示着他军人的气质。
我们还没有说明来意,邢主任就兴致勃勃地唠开了,他从办公室的书柜里掏出四小袋雪白的东西,向我们介绍说:“我最近正在考察一个项目,你们看,这四袋东西都是碱,分别是吉林省东丰县产品、中国沈阳纯卿食品厂产品、中国吉林杞参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林梅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看到这些产品,我们不解地问:“这和你们粮库有什么关系?”邢主任说:“有关系呀,我们这儿的西碱泡子就出碱,我已经做好试验,也熬制了一些碱样,今年,我带着样品先后走访了这四个地方,经他们检验,认为咱们本地的碱很好,都同意联营细加工。一吨提成300元,每年1000吨不成问题,如果这个项目下来,纯收入就是30万元。”
看着邢主任那副认真劲儿,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地笑了。庞书记又进一步介绍:“邢主任很有见地,很有思想,在粮食系统德高望重,每次开会,都积极发言。他和各兄弟粮库关系也处得非常好,都亲切叫他老大哥。”
是啊,刑主任非常有远见,这些年来,他除了保证工人工资、福利待遇外,还买了380公顷甸子。80公顷草场,300公顷牧场。现在牛存栏98头,驴35头,羊138只,总投资80万元。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
乌兰花一行,我想:路在人走,事在人为。实践出真知,在为事业而奋斗的征程上,每一个脚印都是一个音符,成功的乐曲正是由它们组成的。人生坐标的选定,往往是命运的特殊安排;尽心竭力为之奋斗,会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政策归心,文运昌隆观鸿志;东风化雨,粮潮劲改举库兴。由于各个粮库主任忙于业务,所以中断几天采访。10月30日,庞书记来电话通知,四井子粮库主任和八面粮库主任都在家。于是我们先来到了鸿兴粮库,见到了粮库主任付文举。
付文举,高挑身材,文质彬彬,性格平和,语言简洁。看到他嘴角上贴着一片小纸块,我们问:“付主任,近日上火了吧?遇到什么难事了吧?”
付主任皱一下眉,说:“目前我感到最难的是:款怎么贷,粮如何收。今年由于各种原因,农发行的款迟迟没有贷下来,如果再拖延一段时间,那就直接影响今年收购,如今粮食流通全面放开,全镇就这么大块蛋糕,小商小贩及外地人都来争抢。这块市场眼睁睁被人家收走,我心里急呀!”
付主任的一番话,对粮食人来说,就是掏心窝子的话,也是当今摆在粮食人面前的最实际问题。但是,他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去年在大连引进资金收购5000吨粮,每吨 提成40元,纯收入达20多万元。今年又和辽宁盘锦签订了收购30000万吨玉米合同,11月10日来人正式收购。利用粮库的场地和设备,每吨纯剩20元。这笔生意纯收入将达到60万元。
鸿兴粮库的第三产业白鹅养得非常出色。付主任的眼光非常独到,他看到白鹅全身是宝,不但是餐桌上的美味,而且鹅绒价格昂贵,鹅翎又是羽毛球的上好材料,可以出口国外。2001年,付主任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利用通榆北部水草肥美的自然优势,承包了40公顷草原,投资10万元建鹅舍,自己搞鹅雏孵化,连续五年效益非常可观。今年共养了5000只,到秋存活4200只,留700只种鹅,余下的3500只卖给了县屠宰厂,每只平均6斤多,每斤5.50元,仅此一项收入达10多万元,给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机会。从3月份开始孵化,到9月份出售,这期间雇佣本库7名职工,每月工资550元。签订了用工合同,来年还继续雇佣他们,雇佣期间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和付主任告别的一霎那,我想:什么是人生,人生就要像付主任这样不断自我突破。没有这样突破的人生,是一潭寂静无澜的死水。满者不进,不进则退。小打小闹不行,干事业就要干一番大事业。
八面玲珑,无边信息天天至;四海动态,不尽财源滚滚来。离开了鸿兴,我们驱车向东疾驶,来到了作协主席丁利的家乡——八面。见到了粮库主任吴才。
吴才,思维敏捷、谈笑风生。特别是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才华横溢。
我们的到来,吴才主任非常高兴,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讲起了15年前去俄罗斯搞易货的往事——
那是1992年,我在白城市粮食局驻满洲里办事处,去了俄罗斯。去时,脑海里对“前苏联”的印象并没有什么好感,特别是58年大跃进年代,就是苏联背信弃义决裂,才导致中国人挨饿,我幼小的心灵对苏联人埋下了仇视的种子。什么苏联“大鼻子”等丑陋印象在脑海里时时闪现。可到了哪里,让我完全改变了对俄罗斯人的态度,俄罗斯的文明程度让我立刻刮目相看。比如坐车时,年轻人都自觉地把座位让给老、弱、妇、幼;买货时,由于当时物资匮乏,都能自觉排队,根本没有“夹楔”现象,所以就更谈不到哄抢现象了;到任何公共场所,文明观念非常强,没有大声吵嚷的,也没有随地吐痰现象;到各景点旅游,环保意识也非常强,就连小孩吃完的香蕉皮等杂物都用手拎着,送到附近的垃圾箱里。特别是那些“苏联老红军”,对中国人非常友好。在车里亚宾斯克城市,见到一位老红军,他激动地拉着我的手,泪流满面地说:“我非常怀念毛主席、周总理和那些老革命家,也时时想念友好的中国人民,有机会我还要踏上你们的国土,看一看你们中国这些年有多大变化!”
吴主任深有感触地说:“俄罗斯一行,他们的文明和诚信深深地感染了我,诚信乃立根之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但要有独特的经营之道,更要树立企业的崇高形象与信誉。‘信誉兴业’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遭受多大风险,也要恪守信誉的这块‘金牌’。我的座佑铭就是‘信誉兴业’这四个字。”
人的生命极限不过百年。年愈半百,余光谁不珍惜?红尘滚滚,白驹过隙。现年50岁的吴才对此颇有感慨,因为他的人生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们!
红梅傲雪,雪兆丰年诗动地;紫燕凌风,风蕴友情桂飘香。10月31日下午,我们来到了开通第一粮库——通榆国储库。
一见到李兆友主任,他那热情乐观、执着追求的特点就令人难以忘记。提起李兆友的名字,通榆的父老乡亲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既是一位鹤乡的新闻人物,又是通榆“四大功臣”之一,他两次被吉林省委、省政府评为“劳动模范”,并当选为吉林省人大代表。
早在2003年在通榆电视台举办的迎春节“越来越好”特别节目中,在电视里见到过他,但今天看来,他似乎衰老了很多,两鬓若隐若现的银丝,让人感慨“岁月如刀飞,刀刀催人老。”
国储库的前身是开通第一粮库,1983年的一起坏粮事故,使第一粮库成为全省脏乱差的典型。正是这个时候,李兆友走马上任,成为“扶起大旗的人”。20多年的日日夜夜,他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胆识,使这个落后典型一跃成为全省几家知名企业——国家粮食储备库行列,企业资产由1983年的800万元猛增到目前的1亿元。
多年来,李主任为公益事业助资、捐款高达几百万元。在98′抗洪期间,国储库首当其冲,要钱出钱、要物出物、要车出车、要人出人。他们的动人事迹,上了中央电视台。
李主任的思维是超前的。早在粮改前,他就率先创办了商场、运输、养殖、酿造、修理、配件、饭店等3个实体6个经营项目。安置企业富余人员近200人。粮改后,李主任并没有手忙脚乱,而是迎刃有余地解决了随时出现的难点、难题。如今,他在几年前创办的养猪场、吉广酒楼、全县最高档的洗浴中心和汽车队都派上了用场,安置了大批下岗工人。
国储库的今天,李主任功不可没。他是一个实实在在、敢想敢干的人,他在超常思维和胆识的驱动下,常常以博大宏伟的气质、坚韧深沉的人格力量,在通榆国储库,创造了许多常人难以创造的事业。
发家致富,生财招商婿似客;创业兴库,惜粮视漏贵如金。告别了李主任,我们向北行至第四粮库,只见一座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蓝色罩棚仓十分显眼,一排排输送机整齐有序地排放着,洁净的库区不见一叶杂物。从库区上,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管理有方的领导。在二楼的主任办公室见到了主任金生贵。
金生贵,58岁,中等身材,体型有些偏瘦,举止言谈渗透着一位企业家的耿直、稳重、刚毅和智慧。
金主任原来是粮油议价购销公司经理,是粮食系统最先做市场粮油生意的人。所以在粮食市场放开的情况下,他游刃有余,如鱼得水,这几年企业效益一直名列前茅。特别在诚信方面有口皆碑。他和域外商人做买卖,人家都信得过,主动把钱打过来,根本不担心有欺诈行为。所以在经商做买卖上从未因资金问题而措手不及。
在今年全民招商引资中,他还有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看到热火朝天的招商引资场面,急坏了他,搞粮油经营他在行,可招商引资上项目对他来说一窍不通。怎么办,咱们也不能光看着人家干啊,咱也得想法上点啥呀。苦思冥想后,他想到了远在捷克做国际服装贸易的女儿和洋女婿。接连几个国际长途电话和电报,将女儿、女婿催了回来。县长高洪贤亲自接待了他们。并陪同考察了县服装厂,向他们介绍了通榆的经济状况和资源优势。这小俩口非常感兴趣,尤其对通榆的羊绒看好,初步达成了加工毛线绒衣的意向,还表示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把外商和南方客商引进通榆。
面对粮改中的第四粮库,金主任很自信,他说:“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影响绝不是短期内一蹴而就的,它必须长期地把自身和社会融入到一起,最大化地创造出社会效益,得到人们认可。表率就是无声的命令,宁可自己多吃苦,不让职工指脊骨。我虽然身为主任,但我却没把自己当主任,凡事我都和职工一样干。如今粮食改制了,但我库就没有感到危机,因我库是农发行信誉单位。多年来,我库保证能及时得到银行贷款,所以我库的效益始终不错,每年都能保证收购20000吨粮食。”
从金主任的一番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为人。在金主任的身上,我悟到: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有偶然的成分,更有必然的因素,这必然和偶然的转换,关键看一个人的驾驭能力。今天的播种,奠定了明天的收获;今天的汗水,浇铸着明天的成功。
春风得意,跃马争先广无际;紫气致祥,五库兴起发有余。11月1日上午,我们又来到第五粮库,见到了库主任,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老李”。
李广发主任,中等身材,瘦瘦的体态,给人一种精明能干的感觉。他虽然已61岁,但却有一种老当益壮、坚韧不拨的毅力。
第五粮库的前身是通榆县供应公司。说起供应公司,大凡上了点年岁的人恐怕都不陌生。那时,粮食计划供应,独家经营,供应公司下属的确良0多个粮店都是门庭若市;那时,李主任在供应公司当经理,由于管理有方,加之经营有道,搞前店后厂,供应企业在当时搞的红红火火,在全省供应系统也是叫得响的。
然而,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不能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发展的。90年代末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大潮首先冲击了粮油供应企业,仿佛一夜之间个体粮商粮贩取代了国有粮店,几百名粮店职工无奈下岗。面对这一历史性变故,李主任开始有些彷徨,做为一名“老粮食”和和一名企业领导,他对改革深信不移,但看到身边和自己朝夕相处几十年的老同事、老职工纷纷下岗,他的心情异常的苦涩,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迫使他不得不另辟蹊径。为了保住这块阵地,给下岗职工创造一块就业空间,在县局的大力支持下,他使尽浑身解数,找市局、跑省厅,历尽艰辛,最终成立了通榆县第五粮库。第五粮库的成立,李主任功不可没。
面对事业心和责任感极强的李主任,我们由衷地钦佩,按照他的年龄和各方面的条件,他完全可以不去操这份心、费这份力,可他偏偏不甘寂寞。
当我们车行到粮库门前时,就看到一张醒目的牌子——收大葵花籽。当步入粮库,李主任正在验看一车葵花,只见他用右手指尖挨个按着左手中的瓜籽,又从中拿出一粒嗑开,摇了摇头说:“这车葵花籽不好,第一是秕子太多,第二是葵花太湿,价格又偏高,不划算。”从这细微处,看到李主任是个行家里手,懂经营、会管理,又精通市场行情信息。
面对积极心态的李主任,我想:生活不在于贫富,而在于精彩。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李主任,你可知道“莫道桑榆晚,红霞正满天”!
鸿鹄之志,鹏程展翅胸襟大;校长情怀,桃李争春天地宽。告别了李主任,我们一直前行,转眼间来到了通榆粮校。
通榆粮校,是培养粮食人才的摇篮。曾经为白城地区培养了大批保管、化验、财会等专业人才,是全省保留下来维持到今天的几家粮校之一,教师功底过硬,教学素质好,在全省、全市非常靠前,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树鹏是一个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好校长,随着改革大潮的来临,他积极开辟第三产业,保证教职工工资,增加教职工收入。特别是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给全国人民造成恐慌。通榆县也不例外,进入四月份,通榆城乡全面打响了抗击非典战争。
缘于通榆粮校坐落在县城东南方向通乾公路零公里处的特殊位置,县委、县政府决定占用粮校做为全县非典防治定点医院,校长王树鹏当即表示,无条件接受县委、政府的正确决策。为了抢时间、争速度,他立即召开全校教职工搬迁动员大会。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搬迁,2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和2000多平方米的食堂、宿舍、仓库,上百套的桌椅,上千件教具及物品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移出,这是对粮校全体教职工的一次严峻考验。校长王树鹏不辱使命,带领教职员工连续奋战24个小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搬迁任务,确保定点医院改建计划的及时进行。然而,粮校正在实施招生教学计划,与松原创新教育集团联合办学、场地出租、秋季收购计划和年创收60万元的计划都因定点医院的占用而全部落空。这对于粮校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此时的王树鹏心里的压力更大。他肩上担的一边是学校教学设施急需改善,40多名教职工要开支;一边担的是抗击非典,人命关天,孰大孰小,孰轻孰重。作为共产党员的王树鹏,他斩钉截铁地说:“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为此,他的感人事迹被刊登在《白城日报》头版“博爱谱写奉献歌”……
面对如此胸襟的校长,我想到:是雄鹰就要腾飞,是大海就有波涛。迎难而上、冲锋在前,无论是粮库主任、还是粮校校长,这种精神永远是稳固事业的支撑点。
春风化雨,笑迎盛世庆国策;丰衣足食,喜看佳时赐良机。离开粮校,已经是下午一点半了,我们又折回四井子粮库。四井子粮库,我们已经来过一次了,那是在向海粮库返回时,恰巧罗主任外出考察,让我们扑了个空。但从庞书记的口中已略知这位主任的才能。
罗庆良,豁达大度,心胸开朗,不隐瞒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对人生、对事业、对社会无不坦露着一片赤诚和耿直。提起他,在粮食系统没有不树大拇指的,夸他是“老黄牛”,不,更确切地说,是“拓荒牛”。
罗主任给我们的印象极深,身着一身迷彩服,工人打扮,没有一点架子,根本看不出他是个粮库主任。四井子粮库给我们的印象也极深,和其它粮库所不同的是,正处于粮改漩涡中的粮库,正悄然兴起两栋库房,一个工程刚刚竣工,另一个工程又开始施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罗主任有一股闯劲。
罗主任的确很有本事,可他却谦虚地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本事,有两个离不开。一是能随时调动起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是工人的家园,那就要潜移默化地让干部职工形成以库为家,‘库荣我荣、库衰我耻’的敬业精神。二是离不开诚信。靠信誉,我们能在发行贷出资金,‘以钱生财’、‘借鸡生蛋’”。
是的,过家也好,兴库也罢,但必须有一个好的“当家人”。正所谓,会节省不如会赚钱。而罗主任即会节省又会赚钱。
说他会节省,如今各个粮库主任已经全配上新车了,只有他还坐着十几年前接近报废的红旗车;说他会赚钱,2005年,四井子粮库在农发行贷款1790万元,共收购10000吨玉米,1000吨绿豆,2000吨水稻,获纯利润100万元。同时还有浴池、饭店、酒厂,来增加粮库收入。今年,在争得银行贷款抢购的同时,又上了绿豆筛选加工项目……
每个粮库,都有一部辛酸的奋斗史。这辛酸、这奋斗的足迹,像一壶陈年佳酿,让人品味到它的酸、甜、苦、辣。特别是罗主任,更让我崇敬。他说:“作为一库主任,我时常感到和居家过日子一样。就我们这个粮库,如果不琢磨点来钱道,每天的支出就在2000元左右,再大的家业也架不住吃老本,经营不上去就得熄火。所以在压力下你必须得学会赚钱。”
在罗主任的身上,我看到他的竞争意识非常强。竞争即是拼搏。成功人士把拼搏诠释成愉快的人生旅行,犹如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是一种高智商的搏杀,浪漫而悠闲,洒脱而轻快!
事业辉煌,二库崛起酬壮志;前程锦绣,友情改制显雄心。11月2日,我们又来到了开通镇第二粮库。
第二粮库的前身是植物油厂,俗称“小油料”,1997年成立第二粮库,占地68000平方米。
胡友志,中等身材,平易近人。他在粮食系统也称得上“元老”了,先后在乌兰花、四井子镇任过粮库主任,饲料公司任经理,粮食总公司任副总经理。二粮库成立后,组织将他委以重任。其实这个粮库主任不好当,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多,外债100多万,职工发不出工资导致心态不好,上访告状时有发生。胡主任上任后,倾其所能,很快堵上了外债,且把工人工资全部补齐。
今年,第二粮库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成效显著,他们引进的“大连康盛隆粮油贸易公司”投资2500万元的杂粮杂豆深加工项目,第一个在我县工业集中区落成,现已开始运营。此项目在全市引起轰动。这个项目的引进,黄局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促成这个项目,黄局长在百忙中和胡主任多次南下洽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打动客商,多次来通榆考察,反复论证,最后确定投资。这个项目启动后,将解决200人就业。
其实我们本打算在他们那里就餐的,但是,胡主任却非常忙,就在我们采访的那段时间,电话不时打进来。原来,三粮库主任苗崇君找他,让他去帮助促成一项招商项目。由此,我对胡主任更加敬佩。
胡主任,面对改革,敢于站在风头浪尖,劈波斩浪;面对逆境,敢于面对事实,冲锋陷阵;面对招商引资,敢于想尽办法,积极攻坚。这才是当今一个领导者的胆识和气魄!
饭热菜香,贵宾盈门庭似市;言长情厚,高朋满座馆如春。离开了胡主任,我们来到粮食宾馆已近中午了,见到了经理李长廷。
50岁的李长廷 ,天性聪颖,悟性机敏。给人一种精明能干、幽默风趣的感觉。
粮食宾馆始建于1994年,从成立那天起,他就任经理。李经理是个“勤俭持家”好手,在筹建宾馆时,他自己亲自外出跑材料,他的精打细算令人叹羡,一样的建筑材料都要多走几家,在质量和价格对比下都满意时再购买。宾馆建成后,曾几度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县里的大型会议就餐和上级领导考察都在这里就餐住宿 。
然而,如今的餐饮服务行业发展迅猛,仅几年功夫,市场就被抢占了,原因是相比之下粮食宾馆规模太小,很难和新兴起的几家大型宾馆相抗衡。
面对粮食宾馆的实际,李经理非常清醒地说:“就目前餐饮服务业而言,要想持续稳健发展,就必须建有一定规模的宾馆。2007年,我将把宾馆重新翻建,扩大规模,包括吃住、洗浴、娱乐一条龙服务。成为全县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五年后还能雄居餐饮娱乐服务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是啊,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科技社会,无论是一个公司,还是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立足之地,要想有更大更广阔的空间,就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高知名度。也就是要跟上市场,适应市场。只有这样,人生的句号才会更圆满,事业的辉煌才会更灿烂。
崇辱不惊,方为世上真君子;兴衰有度,始知三库有贤才。11月3日,这是我们最后采访的一个粮库。三粮库我们也来过两次,第一次是采访四粮库时顺路来过,苗主任没有在家;第二次本打算同时采访二粮库和三粮库,但是恰巧两位主任都外出未归。这次是“三顾茅庐”了,终于见到了苗主任。
苗崇君,高高的个子,穿着一身灰色的西装,看上去非常潇洒,再加上他那爽朗的笑声和直率的话语,更遮掩不住他的精明强干,男子汉的气魄。
苗主任也是粮食系统的一员老将了。曾先后任新发粮食所所长、兴隆山粮库主任,2001年调到三粮库任主任。
三粮库成立于1997年,占地面积140000平方米。现正式职工29人,有23人二次回聘。
走进三粮库,只见工人们拿着笤帚、铁锹打扫卫生归来,从职工的笑脸上可以看出职工们此时的心声。当我们迈步走进宽敞明亮的主任时,被墙上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两幅装裱过的“爱岗不下岗,敬业不失业”和“抓四防、创四无、振兴三粮”,让我看到了三粮库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丁主席说:“苗主任,你这个‘家’治理的很好啊,真是家一样的感觉。”
苗主任笑着说:“要想使职工以库为家,那么就得把库办得像家的样子,让职工切身体会到家的那种温馨,那种舒适。”
苗主任很有能力,早在兴隆山粮库时,由于工作出色,县领导想提拔他到某牧场任主要领导,却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从事粮食行业多年,和粮食有难以割舍的感情,我离不开粮食啊!”
三粮库起家的秘诀是靠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都是外地客商,和苗主任关系非常好。是苗主任的人格赢得客户的信赖。他是一个坐不住的人,经常外出考察市场、洽谈生意。今年又结交了许多新客户,特别是引进“北京新粮”集团,投资40多万元联合搞高粱扒壳深加工项目,现已洽谈完毕,已进入运作启动之中。
人生之路是靠自己是走出来的,事业辉煌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生精彩与否,在于的是自己。苗主任,你是成功者,你的脚下,永远有一条走不完的路。
学有所用,监测粮油安天下;志在付出,倾尽血汗朗乾坤。在我们采访鸿兴粮库时,认识一位老大哥,随后又与我们采访车一同到八面粮库。他就是通榆粮油监测站站长张学坤。后来几天采访中,都是他为我们开车,所以我对张站长有了特殊的感情,亲切地称他为张大哥。
张学坤,表面看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文质彬彬,实际上大有军人的气质,稳健中蕴藏着深沉和睿智。他和八面粮库的吴才主任是战友,也曾在向海粮库任过主任。
粮油监测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做好粮油监测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所以,张站长非常重视,购进一流设备,狠抓人员专业知识,和工作人员主动到各家粮库,为粮油检测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人们的充分肯定。
粮油检测的服务项目很广,包括陈化粮油检测鉴定;粮食、油料、成品粮油及其副产品的理化检测;粮油卫生指标检测;粮油产品掺伪的鉴定;各种产品中微量金属的含量的检测;提供检测方面的技术咨询及检化验人员的培训;为粮食企业筹建化验室;对粮办工业的产品进行监制。
其实在我心中,药物需要监督管理,才有药监局或药监所,没想到粮油也同样重要。我顺口问张站长:“你们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张站长不假思索地答到:“承担本县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开展产品质量仲裁检验;承担新产品投产前的质量鉴定检验;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及质量保证体系,正确执行最新的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 同时承接有关生产企业、经销单位、用户等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处理意见;承担上级部门安排的质量检验工作;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映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和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处理意见。”
看到张站长的专业知识如此之强,我感到:一个人无论在哪里,只要能在那里全面体现他的人生价值,发挥他的才能,真正实现他的愿望,那么,生活赋予他的也是一个真实的人生。
 
几天来的采访终于接近尾声了,这些被采访的主人公,虽然没有什么英雄壮举,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在茫茫人海中,显得平平淡淡。然而,倘若没有平淡,又从哪里诞生奇迹?奇迹往往就是来自于平淡。有时候,平淡就是一种美,就是一种闪光,就是一种境界,自然也与奇迹携手并肩!
阅读 71805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游客于2011/12/24 11:20:37写道:
撤王八蛋
游客于2010/7/20 22:14:09写道:
典型的吹鼔手,和人一起走,蹭吃蹭喝。给点好处就替人吹。看你这文章写的,就知你一身眉骨。没有良知。你要是当官就是贪官。日本人来了你就是汉奸。鄙视你垃圾。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