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观点评论 > 综合评论 > 正文

预防新的生态破坏如何向前一步(一)

媒体:原创  作者:陶思明
专业号:陶思明
2021/5/23 18:30:29

陶思明
W020210506487769548615

滇池违建 生态环境部网站

近期,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驻有关地区后,陆续曝光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典型案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之一是“云南昆明晋宁长腰山过度开发严重影响滇池生态系统完整性”,案由为当地“环湖开发”“贴线开发”不止,大量房地产项目与湖争地到了“寸土必争”“寸步不让”的地步,滇池南岸的长腰山更是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楼房,长腰山变成了“水泥山”,生态功能基本丧失。(《中国环境报》,2021.5.7)听闻这种严重背离滇池保护初衷的做法甚感诧异、挫折、忧心,但它也不是孤立事件,是近年来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青海祁连山木里矿区非法开采、陕西秦岭北麓违建别墅等大案要案的继续,本批典型案例中也有类似者,如广西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破坏性开采和违规建设等。自然生态早已少之又少,实在经不起如此这般继续开发建设了,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在预防新的生态破坏上做出新的努力。

一、深刻认识自然生态的稀缺性

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物质性,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和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物质演化过程中合乎规律地产生和发展,由此我们满怀深情地把大地称作母亲,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母亲河、父亲山和颂扬自然的歌谣诗赋。但是,人类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自然性,我国真正保持自然本色的只是一些片状残存的天然林区、未及利用改造的偏远山野、典型沙漠和极少生命现象的雪山冰川地带等,草原、河湖水体基本都是半自然甚至人工状态,反之日常最常见的则是人工作品琳琅满目遍布大地,仅房屋建筑(区)占地面积就达15.3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省总面积。(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4.26)即便选择性建立的自然性最好、保护力最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也有耕地146万公顷,城市建成区29个、建制乡镇建成区531个、行政村5779个,人口约400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有耕地94万公顷,涉及城市建成区216个、建制乡镇1329个、行政村7381个,人口超过1000万。(王志高,2020.12)还有庞大的路网等线性设施穿越通过、数以千计的探采矿权和各种旅游景区等,自然保护地并非全是自然。万物作而弗始,大自然就像忙绿的母亲一样有着无穷无尽的劳动和创造,生物圈才得以环境宜居、物产丰饶,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均衡发展,然而经由人类之手正走向其反面,自然成了稀有物产。不过人类深知自然规律不可战胜,自然仍然是我们的家园,经济社会以自然为基础,在大地自然化与反自然化、人工化与反人工化的冲突中,正放低姿态积极寻求与自然万物和谐之道。

生态环境保护有两个方向的工作,简言之一是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人为生成、活化和排放,二是尽可能多的保全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从而维系生命支持系统的可用性。由于和现实经济社会利益不一致,又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问题,人既是自然之子又对自然予取予夺,这使生态环境保护虽砥砺前行不断取得成效,却也始终面临人的挑战而步履维艰,希望“少”的总是少不了甚至还在增加中,设想“多”的能在减少之势上有所遏制已属难得。我国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说明至少2030年前污染排放量还是增加的。国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要求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但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稳定性依然受损严重,如据调查2019年汛期京津冀地区262条河流中210条存在干涸断流现象,永定河卢沟桥断面以下河道断流天数从上世纪60年代的197天增加到80年代的361天,90年代全年断流,河道完全干涸,河床裸露,周边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中国环境报》,2021.3.16)真是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更有贪心不足蛇吞象者继续高调进军自然,破坏祖辈以来彰显自然文化价值的滇池等风景名胜之地,山水相依重要自然生态区域在着力保护中未能免于开发。自然生态空间早就星星点点七零八落而稀缺,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千孔百疮了无生机而濒危,长江河砂、东北黑土俨然紧俏,许多野生动植物家园尽失无处立足。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种高度稀缺性、濒危性及其危险性,对继续人为沉沦按下暂停键。


秦岭违建
秦岭违建 网络图片

二、把预防新的开发破坏放在第一位

生态系统有人工和自然之分,相应的有自然生态区域和人工生态区域,生态保护之难,难在保护自然生态上。面广量大的人工生态如农田、经济林、城乡园林等,因承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权属人利益,绝大多数都回不到自然去了,其演化发展遵循大的自然规律前提下主要是经济规律起作用,经营管理目的性明确且日益精细化,生物构成简单甚至很单一,生态系统具多变性甚至日新月异,以便获取最大产出量和最大效益。人工生态实现人的利益预期,出现环境问题后首先是经济利益受损,能迅速发现并受到重视,纠正起来也是从人工到人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意愿和聪明才智。如超标排放污染物,人比自然更敏感,治理污染首先是人正常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需要,只要人有积极性且经济合理,经由人的努力就可以创造“APEC蓝”等奇迹。而自然生态是自然的生成演化,自然力按部就班主导一切,表现自为性、多样性、稳定性,以达到对复杂生物量的最大支持实现自我保护,人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自然力,更没有以人为力越俎代庖自然力的可能性,但自然生态又无时无地不处在人永无止境的扩张性资源化利用中,为自然争取存在利益的保护对上收获自然实现经济利益的人,不难也难。

而自然生态破坏后再恢复自然,既要抚平外力创伤又遵循本身复杂精致的自然过程,即便完全以自然力恢复要达到之前的价值水平,也不是短期内难以完成的。所以人们常说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主要指的就是自然生态,一方面转化为为典型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且利用不止的,不可能有机会恢复自然,是自然生态的净损失。另一方面,一些奇特自然现象、非生命物质既已损毁消失也就无从恢复,而大面上可以恢复的如果不是以自然恢复为主,多人为设计操作的话,便是人的目的性、意志力代替自然规律性和自然涌流再现,以致虽然恢复生态决心很大、花钱很多、速度很快,但已经难能有美丽如初的自然生态,自然价值、服务功能大不相同,滇池违建查处后连夜边拆楼边种树整改,以“插枝充树”成就生态恢复就是例证,更有甚者可能是换种方式的经济利用。真是“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这警示我们举凡继续占用和改变自然生态的开发建设,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等,都必须把预防新的生态破坏放在第一位,防止边保护、边破坏,也必须贯彻落实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防止以人工修复全面取代自然恢复。

回顾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一部主动预防新的生态破坏的历史。《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培根说: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更警示世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代中国,无论价值理念还是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尤其重视预防新的生态破坏,诸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法律规定,实行主体功能区战略,设立禁止开发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和禁止目录,进行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管理,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等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禁食陆生野生动物等,都是着眼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效预防新的开发破坏。“预防为主”的理念可以说耳熟能详,并使生态环境初步受益,如大家都感叹如果不是较早建立自然保护区,以近几十年人类活动足迹扩张势头,许多自然精华片区早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又是不断出现生态破坏大案要案,且多发生在历史以来就受到保护于今地位更加突出的高自然价值、文化禀赋区域,靠中央环保督察查处确认属违建之后,再行停工拆违、恢复生态,变不用花费、事半功倍的生态破坏预防制为事倍功半、费高效低的恢复制。其时自然生态已破坏,经济资源也废弃,恢复尚需时日,且恢复的是人工生态还是自然生态也不确定,于生态保护来说完全不可取,必须尽快予以纠正。滇池长腰山、秦岭北麓规模宏大的房地产开发,前几年庐山、洱海的同类违建等,都不是一夜间突然冒出来的,也非可以遮人耳目隐藏起来的秘密,而是开放式且长时段的建设,社会各界理应抱持高度敏感性,提前介入、管住苗头、减少损失,以示对自然生态的高度负责。

阅读 13134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