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高原湿地景观

媒体:湿地中国  作者:湿地百科课题组
专业号:湿地专题
2009/6/7 11:35:48

青藏高原湿地数量较多,由于湿地地处高原,人迹罕至,地势险峻,人为破坏较少,大多还保持着原生状态,湿地的类型及状态变化大。相对于平原区的湿地,保护状态较好。

青藏高原古湖盆分布广泛,晚新生代以来,湖泊演化频繁,是高原构造隆起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原湖泊发育的研究对了解高原环境变迁,进而阐明高原隆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在亚洲,甚至在全球都有独特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草地,其实是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当时大多数沼泽湿地中人烟稀少,因此保留着无人区或半无人区的原始面貌。据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调查,红军经过这里时,当时沼泽中普遍积水1m左右。 “人陷不见颈,马陷不见头”就是当时恶劣湿地环境的真实写照。所以即使有向导引路,通过沼泽区也极为困难,红军为此作出了重大牺牲。当时红军经过的主要路线是沿黑河支流班佑河经包座、巴西、郎木寺走出“草地”的。从整体而言,这些地方属于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的东部边缘地带,尚不是最重要的沼泽区,但积水深度普遍达到1m左右,多数属于浮毯型沼泽,陷人陷马严重,难以通过。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的腹心地带,如日干乔-喀哈尔乔、热尔大坝、纳勒乔、纳洛乔等大沼泽,皆是不可进入或通行的无人原始沼泽区。40年代,湿地植物中喜深水的木里苔草和毛果苔草分布得更为广泛,苔草和嵩草复合构成的各类草丘沼泽应比现在少得多。对于沼泽动物,不论是禽类还是兽类,自然都非常丰富。由于该时期水分条件充足,湿地生物生产量相当高,泥炭发育也处于旺盛时期。

60 年代,孙广友研究员到若尔盖高原沼泽区调查时发现,沼泽中的积水已经比 30 年代红军长征时明显减少,人、马不可通行的大原始沼泽也只剩下黑青乔、纳勒乔、纳洛乔及热尔大坝等少数几个。沼泽已经显现出若干变干的迹象:湖泊收缩变浅,泉源减少变干;沼泽积水面积显著缩小,草丘高度增加,密度增大,草甸植物侵入;泥炭含水量显著降低,红原县城附近泥炭含水量降低到 60%以下。娃玛尔沟一带的沼泽土已经退化,新发育厚 20cm 的腐殖层。由于当时人烟稀少,尽管湿地动物的种类数量已少于 30 年代,但仍相当丰富。水体中的鱼类繁多,各类标本比较容易获得;水禽更多,在红原、若尔盖等人类活动较多的地方,赤麻鸭仍为优势种;科学家在红原和若尔盖两县间 331km 沿程尚见到黑颈鹤 16 次,总数达200 多只。由于当地居民采挖泥炭作燃料的强度相当小,红原县城附近的泥炭地基本保持着原始面貌。与 30 年代相比,60 年代的若尔盖高原湿地已出现初步退化现象,但总体上属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干扰微弱,沼泽的基本面貌仍无重大变化。

若尔盖高原湿地60年代至2000年的湿地景观变化

然而进入 80 年代以来,若尔盖高原沼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沼泽植物演替。随着积水深度的下降,喜深水生境的湿地植物让位于喜浅水生境植物。如在日干乔沼泽,60 年代以木里苔草为主,目前呈现以木里苔草和乌拉苔草为优势种的双优势种群落。其他季节性积水沼泽,禾本科植物侵入明显,从整体上看,本沼泽区进入象征水分条件不稳定的草丘沼泽大发展时期。②沼泽动物减少。60 年代赤麻鸭在本区为优势种,现在已经下降为常见种。60 年代黑颈鹤的数量约为 200 只,在 1982 ~ 1984年的调查中只发现了 70 多只。龙日坝是当地农业开发较突出的地区,原有的定居型沼泽动物已变为渗入型,水禽已近绝迹。③沼泽湿地退化。8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进行调查时,以马为工具,穿行了若尔盖高原所有的大型沼泽,尽管历经陷人陷马的生命危险,但战胜了所有的大沼泽,不存在不可通行的沼泽。在一些宽谷沼泽都可见到草丘向内部蔓延,漂筏带变窄,纯毛果苔草湿地仅存于纳勒乔和喀哈尔乔等少数宽谷中,多种优势种形成的小型群落镶嵌并存的现象十分普遍,说明沼泽在向干的方向演化。此外,沼泽边缘的湿草甸也普遍发生退化,产草量较 60年代约下降了 20%,杂类草和有害毒草产量上升 10%~ 30%,有的地方狼毒、荠菜、野菠菜和臭蒿等大量侵入,草场产量下降。由于排水疏干沼泽湿地,使地表积水明显变浅,目前沼泽地夏季积水多在 10 ~ 20mm,很多沼泽地表仅呈过湿状态,甚至干枯,沼泽湿地地下水位距地表少则数十厘米,多则数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区沼泽的湿地率约为 6.49%,而目前仅仅为 1.85%,在近 50 年中减少了约70%。湖泊出现萎缩,面积缩减,湖水深度普遍较60年代浅。

拉鲁湿地是“拉萨之肺” ,由于城市扩建,拉鲁湿地受侵迅速萎缩。湿地面积已经从 20世纪 50 年代的 1000hm2以上锐减至 1999 年的548hm2左右,湿地范围也缩减至北京路以北。被侵占的湿地主要用于房屋建设用地、耕地、鱼塘等,拉鲁湿地在人类的强烈干扰下,呈现出快速退化趋势,表现为水位下降、旱化显著、生物多样性下降和草场严重退化等问题。60 年代以来,多数野生物种减少,黑颈鹤、洄游鱼类等野生脊椎动物几乎绝迹。1995 年后,经西藏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全面启动了湿地保护工程;2000 年,拉萨市出台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并专门成立了保护区管理站;2003 年 7 月,拉鲁湿地保护工程又被纳入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十五”重点工程项目。随着各种保护工程的接踵而来,拉鲁湿地的生态环境开始改变,面积增至 620hm2左右。湿地植被开始恢复,水面积增加了 5 万 m3,新增加的数目有 7500 株左右,已经失踪多年的黄鸭、黑颈鹤等湿地动物又重新回家,在拉鲁湿地中追逐嬉戏,重温旧梦。

阅读 754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