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淼、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湖区景色秀丽,妖娆多姿,“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枫红送暑归,翠竹迎飞雪”,诗情画意,美不胜收。鄱阳湖湿润的季风型气候,使其成为了著名的鱼米之乡。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鄱阳湖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保护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白鹤等珍稀候鸟及其越冬地。保护区属内陆型湿地,主要湿地类型包括湖泊、永久性河流、时令湖和永久性淡水草本沼泽、泡沼,符合《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的 1、2、5、6。1983 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 年被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我国 40 个 A 级保护区之一,同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 1997年被纳入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鄱阳湖保护区已记录到湖泊浮游植物 54 科 154 属;水生维管束植物 38 科 102 种;兽类 13 种,鸟类近 310 种,其中有水禽 108 种;浮游动物 92 种;软体动物 65 种 ;湖泊鱼类126种,以鲤科类为最多,鱼类中的中华鲟、白鲟是珍贵物种,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体重可达 100 ~ 200kg。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鹤、白头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等 11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额雁、斑嘴鹈鹕、白琵鹭、小天鹅、鸳鸯、雀鹰、燕隼、红隼、灰鹤、花田鸡、小杓鹬、草鸮、白枕鹤、斑头鸺 、红胸黑雁、白琵鹭、黑脸琵鹭等 44 种;13 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鄱阳湖保护区鸟类中种群较大的白枕鹤有 2200 多只,白鹤 3000 多只,小天鹅 5300 多只。鸭类达 15 万多只,雁类达 5 万余只。鄱阳湖保护区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种群数量占全球的95% 以上。
鄱阳湖 |
鄱阳湖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保护区年均气温为 17.1℃,7 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 29.1℃,极端最高气温 40.2℃;1 月份气温最低, 平均4.5℃, 极端最低气温为-9.8℃。无霜期 270 天。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 1970h,以 8 月最多,2 月最少。湖面上年平均最高气温比陆地上低 0.3℃左右,而 1 月份平均气温比陆地上高 0.5℃左右,水温一般高于气温,最大温差可超过 4℃。年辐射总量为 45×106kJ/m2,是江西省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光能资源富有区域。除 7 月外,其他各月均是散射辐射大于直射辐射。这是鄱阳湖大水体效应与鄱阳湖盆地效应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保护区地处老爷庙以南,由于庐山和湖口水道的狭管效应,老爷庙水域是长江中下游湖泊中的大风区,风速较大,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 3.9m/s,最大风速为 12 ~ 17m/s。保护区年降水量 744.1 ~ 2363.2mm(最大值出现在 1954 年,最小值出现在 1962 年) ,年平均为 1426.4mm。雨量充沛,但时间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的47.4%。11月至次年1月是少雨期,降水量仅占全年的9.9%。 保护区为半湿润区域, 区内相对湿度稳定。鄱阳湖,古称彭蠡、彭泽,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为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五大河流的汇集处。分南北两湖,南北长 170km,东西宽 50 ~ 70km,湖水北经九江注入长江。湖区受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影响,水位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每年的 10 月至次年 3 月是枯水季节,这时水面仅有 500km2,低水位仅13m,晚冬最低水位时湖水仅 0.2 ~ 0.8m,形成大大小小9个独立的季节性湖泊及湖滩草地,暴露出来的湖底,形成旷如平野的泥滩和草洲;4 ~ 9 月是丰水季节,水面约 3000km2,最高水位达海拔 21m,9 个湖泊与鄱阳湖连成一片,融为一体,形成鄱阳湖水一片汪洋,具水乡泽国的景观。因此,人们经常用“枯水一线,丰水一片”来形容鄱阳湖的水位变化景观。鄱阳湖具有典型湿地的特点,按成因和分布主要有潮间带滩涂和入湖三角洲形成的湖岸湿地;季节性漫滩与泛滥洼地形成的河流湿地;水位消落区滩地与入湖三角洲形成的湖泊湿地。鄱阳湖湿地面积(即水位消落区及其邻近浅水区)逾 2500km2,占鄱阳湖面积的78%。
在鄱阳湖湿地中,吴淞高程 16 ~ 12m 处的湿地最适宜越冬候鸟栖息,候鸟主要集中在吴城镇周围大小 9 个洼地。这里除了具备最适宜候鸟越冬栖息的优良环境外,人类经济活动也较少,基本上保留了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鄱阳湖保护区位于鄱阳湖最大的入湖河流赣江主支(赣江三角洲分支河流,有主支及北支、中支和南支)与修河下游河湖交汇处,洪水期被水淹没,枯水期广泛出露的水位消落区及其毗邻的浅水区,介于陆上三角洲平原向湖区常年淹水区的延伸过渡带,即三角洲前缘沉积带。保护区典型湿地断面高程一般为 18 ~ 13m,地形平坦。在地貌组合结构上,湿地由分支河道两侧天然堤—侧缘缓坡—碟形洼地所组成。在沉积断面结构上,地面高程由高到低分别为高漫滩(草滩)—低漫滩(包括过渡稀疏草滩和泥滩)—积水洼地等沉积单元。沉积物主要为细粉沙、极细粉沙和黏土。局部还分布有岗地,其中有丁家山、吉山和太阳山。在地貌景观上,上述山丘,在枯水季节处于湿地平原上的高地,汛期时沦为湖水包围的岛山。保护区9 个湖泊位于赣江、修河两岸,海拔为 14 ~17m,地势低平,向鄱阳湖稍微倾斜。由于河床往返推移与分汊,形成扇形冲积,泥沙淤积成沙坝、天然堤、湖沼等独特地貌。
9 个湖均处在赣江西支、修河尾闾入湖洲前缘,其水文特征受赣江西支、修河及鄱阳湖水文情势的三重影响。保护区水位与鄱阳湖水位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月平均水位 7 月最高,其次是 8 月;1 月最低,12 月次之。赣江吴城站历年最高水位 22.29m,历年最低水位10.46m。都昌站历年最高水位 21.78m,历年最低水位 8.84m。赣江吴城站和鄱阳湖都昌站的年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 5 ~ 9 月。两站的年最低水位为 10.46 ~ 12.61m 和 8.84 ~ 11.63m,多年平均值分别为 11.34m 和 9.77m,一般出现在12月至次年3月。
鄱阳湖区平均水温 18.3℃,比平均气温偏高1.2℃。历年极端最低水温0℃,极端最高水温 37.8℃。月平均水温 8 月为最高,1 月最低,年较差21.8~26.0℃,平均24.3℃。在汛期, 保护区的湖泊与草洲被洪水淹没,与大鄱阳湖融为一体,湖流以吞吐流为主。其中中低水位期以重力型湖流为主,中高水位期以顶托型湖流为主,也经常出现倒灌型湖流,顶托型湖流的流向与重力型湖流基本相同。赣江西支和修河是鄱阳湖各入湖河流中含沙量较大者,年输沙量分别为 284.0 万吨和 224.6 万吨(包括悬移质和推移质) 。湖水含沙量随水位的变化而改变,两者关系密切。保护区是鄱阳湖泥沙淤积较严重的区域。赣江西支尾闾河床平均每年约淤高 20mm,自然堤淤高速度相对慢些,平均每年约淤积 10 ~ 15mm,自然湖堤内的洼地泥沙淤积速度很慢,均在 1.5mm/年以下。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