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长江豚泪

媒体:原创  作者:WWF中国
专业号:WWF中国
2011/6/22 13:41:41

——长江江豚,又一个即将消失的物种

 

导语:白鱀豚和长江江豚都是生活在长江里的珍稀动物。在长江中生存了2500万年的白鱀豚,或许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因为人类活动而导致灭绝的豚类动物。如今,被称作白鱀豚“丑表妹”的江豚也遭遇种群数急剧下降的危机。豚类与人共享同一条江河。淡水豚的今天,就是人类的明天,保护江豚也就是在保护人类。

    长江江豚

    长江中游地区流传着一个关于江豚的传说:唐朝时,一个叫上官严严的地方官因为廉洁公正被贪官陷害,抄家革职后走投无路,便将女儿卖掉,自己孤身北上。20年后他已官升三级,回到家乡四处打听女儿的下落却也无甚结果。沮丧的他在江边一艘游船上借酒消愁,酒过三巡,便与那陪酒的女子相通了。酒醒,上官严严忽然看到那女子的下肋有一块熟悉的鹿形红斑,他只感到一阵晕眩,原来她就是自己的千万般辛苦找寻的女儿!上官严严觉得无颜在世上苟存,纵身跳入滚滚长江,遂变成一头黑色江豚,而女儿也跳进江里变成了白鱀豚。在古代,渔民认为伤了江里的豚是不吉利的,会卖船改行。

    江豚形似海豚而小,它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海域与一些河流中。中国水域的江豚包括两个海洋亚种和一个淡水亚种,而长江江豚则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早在20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纪,江豚的近亲就在长江中生存繁衍。在海平面急剧上涨的中新世中期,海水淹没了大片的陆地,形成浅海地区,并且部分地区的浅海区分别与印度恒河平原,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亚马逊河和巴拉那河河口地区的河流汇合,形成面积广泛的河海交汇口,逐渐形成了较大的生态系统,这为淡水豚类的演化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现存淡水豚的祖先亦是中新世中期生存于这一地带的某一海豚属种。我国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王念孙所著的《广雅舒证》,历代记录江豚的名称达13个之多。

    与古老种白鱀豚相比,江豚属于进化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来说要比白鱀豚高,它的大脑同海豚一样发达,其智力水平与陆地上的大猩猩接近,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而且很有灵性。成年江豚平均体长120—190厘米,体重约100─220千克。全身铅灰色。江豚的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稍微向前凸出,上下颌几乎一样长,吻较短阔。眼睛较小,很不明显。江豚和人一样是用肺呼吸的胎生哺乳类动物,性格活泼可爱,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做出翻腾、跳跃、拍板、喷水、忽然转向等动作。

    长江江豚的繁殖率并不高,雌江豚怀胎11月,每胎产1仔,与一般胎生动物不同的是,为了避免被溺死,小江豚出生时先露出尾巴。刚出生的小豚平均体长约70厘米,母江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非常有趣。驮带时,幼仔的头部、颈部和腹部都紧贴着雌豚斜趴背部,呼吸时母幼豚相继露出水面。雌江豚的母性极强,如果幼仔不幸被捕,江豚妈妈往往不忍丢弃,因此也常常同时被捕。有时雄豚也参与抚养幼仔,让幼仔游在雄兽与雌兽之间,几乎平行地露出水面,这与人类的“三口之家”携手出游的情形是何其相似。

     长江江豚濒危现状

    危如累卵的长江生态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也是生命的摇篮,千万年来,它不停地把一个个充满稚趣的生命摇向成熟。长江流域覆盖了中国1/5的面积,其淡水资源占到了中国总数的40%,有超过70%的水稻和一半的小麦都靠长江的水来灌溉,产出占到了GDP的40%。除了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长江还保持着丰富的生物种群,350种鱼类中有112种是长江独有的,其中不乏珍稀物种。人们曾经对长江顶礼膜拜,但是人们也不停地向长江索取财富。长江现在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长江沿岸除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少数几个大型湖泊以外,已全部建坝建闸,造成栖息地破碎化;捕捞手段的日趋“现代”化、捕捞强度的增大大大破坏了长江的鱼类资源;长江水资源不断被污染,使长江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上世纪70年代以后,作为黄金水道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运沙的船只、跨江的桥、新建码头日益增多……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以下简称WWF)日前发布题为“世界面临最严重危险的10 条河流”的报告,中国的长江和怒江分别以污染和蓄水工程的问题榜上有名,报告显示:长江流域所产生的污染占中国污染的60%,每年排入长江中的污水及工业废物达250亿吨,占全国污水排量的42%。通常情况下,河流会自我净化,但当污染的速度大于河流的净化速度时,就会引发危机。目前长江水质在中国的水体中并非是最差的,但是其恶化速度却是最快的,如果一旦情况失去控制,造成的后果会非常严重。前WWF全球淡水项目负责人杰米?皮托克(Jamie Pittock)表示:“报告中的所有河流存在的淡水危机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一直未能使大家有所警惕。如今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各国的关注,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改变观念,对淡水危机予以足够重视,以免在不远的将来付出代价。”

    在夹缝中生存

    长江干流曾是豚类最理想的栖息环境,但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长江豚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近20年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它们仅分布于部分长江江段及洞庭湖和鄱阳湖这样中。2005年,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对鄱阳湖内江豚种群生态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考察。发现由于小型鱼类资源丰富,江豚适口饵料充裕,环境优越,鄱阳湖湖口至老爷庙一带是鄱阳湖江豚种群最为密集的繁殖栖息地,分布有400多头江豚。数量占江豚总数的三分之一,似乎成了江豚在长江流域的最后的“避难所”。但即便是在鄱阳湖和洞庭湖这样湖泊里,江豚也是在夹缝中生存。

    10月末一个下午,我们在洞庭湖上寻找江豚的身影,还未及感受“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旷古心境,远处水面便忽然越出一痕黑色,这让我们兴奋不已——那是江豚出水呼吸的脊背,紧跟着旁边又跃出几只,连同行的长期在湖上巡逻的渔政工作人员都连连赞叹我们的好运气。一时间我们受宠若惊,几乎不能相信眼前的景象。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是我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中国长江是全球唯一长期生活着两种淡水豚类的河流,可是这份殊荣已经不适合今天的长江了。白鱀豚在长江里存在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而长江江豚,这种头部钝圆、性情活泼,总是嘴角含笑的生灵,据专家预测,如果现状依旧,在未来15年内也将会灭绝。

    白鱀豚的故乡,也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的洞庭湖,而今只剩下140—180头左右的江豚。在洞庭湖中寻找江豚时,碰到挖螺蛳的作业船和正在“迷魂阵”旁作业的渔船不下几十条。当我们的快艇经过他们的作业水域时,他们会立即站起身,双眼盯着我们。从表情上看,他们并不觉得他们正在做一件伤害江豚的事,而是仅仅捕几条鱼、挖几筐螺蛳而已。显然,鄱阳湖和洞庭湖作为长江豚类的重要庇护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岳阳东洞庭湖豚类保护区,仅仅是一个没有固定编制的市级保护单位,由岳阳市渔政管理站代为履责。江豚保护只是渔政工作人员帮助渔民解困、打击非法捕捞等等众多工作中的一项。说起这些,岳阳市渔政管理站副站长唐鹤鸣也现出一脸深深的无奈。

    抢救江豚只有最后的15年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长江里能经常发现白鱀豚,江豚的数量则很多,当时记录到的江豚群体大小经常能够达到60头以上,这个数字拿到现在是无法想象的,因为现在江豚群体一般都在两三头之间徘徊,极少能够见到十几头的大群,对数十头的大群更是幻想了。正是因为江豚的数量一度庞大,所以它几乎不怎么受到关心,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作为白鱀豚的替代品被豢养。

    目前,长江江豚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中国水域三个江豚种群中最濒危的一个亚种。自1996年以后就一直被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SSC(物种生存委员会)的濒危物种红皮书收录,并列为濒危级(EN C2b)物种,1998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也将其列为濒危级。据WWF统计,在20年前长江起码还有2700头左右,2006年已锐减至1800头。2008年,长江豚类保护网络频频收到江豚死亡信息。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提供的年度报告显示,2008年共收集到21头搁浅死亡江豚的基本数据。该报告认为,这个数据可能只是江豚实际死亡数量的四分之一,实际死亡近百头,降速超出了预计。为全世界所熟知的中国的标志物种野外大熊猫目前全球现存的数量有1590多只,现在,长江江豚的数量已经比大熊猫还少,国内已有学者呼吁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正在走向灭绝的白鱀豚是一个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2500万年的物种。白鱀豚死于“谋杀”——“它面临的所有威胁都来自人类”——生态学家如此形容这场令人震惊的悲剧,而造成悲剧的原因并非意外。所谓的白鱀豚“功能性灭绝”或许只是人们仍心存的善望,而今江豚种群数量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如不采取有利措施,长江江豚将重蹈白鱀豚的灭绝覆辙。

    对江豚灭绝所造成的后果水生生物专家表示现在还很难预测。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江豚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然而长江历来被视为养育我们的母亲河,一条无法包容豚类生存的河流最终还能容纳人类自己吗?长江豚类的保护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物种的保护问题,而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处于淡水水系生物链顶端位置的长江江豚的灭绝,标志着长江生态系统已经遭到致命重创。如果长江环境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许多珍稀水生生物就逃脱不了灭绝的命运,试问人类还能走多远?

 

    人豚争食 河神不保

    在古代,渔民出海捕鱼的时候,为了避免大风暴,往往要靠一种动物来预报天气,并且视这种动物为“河神”,而这个受到人们膜拜的动物就是江豚。由于江豚是用肺呼吸的,如果将出现大风天气,江豚的呼吸频率就会加快,露出水面很高,头部大多朝起风的方向“迎风”出水,江上的渔民们把它的这种行为称为“拜风”。因此每逢江豚“拜风”,渔民就会有所警惕,减少出渔。可如今,江豚这个“河神”自身难保,它正面临着物种灭绝的危险,与白鱀豚一样,人豚争食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酷捕滥捞经常误杀江豚,并导致江豚食物匮乏。一方面,随着沿江人口飞速增长,渔民对长江里鱼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鱼为生的江豚能够得到的食物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渔民捕捞作业对江豚的误伤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捕捞作业误伤死亡的豚类几乎达到死亡总数的一半,加上一些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迷魂阵”等有害捕鱼手段,更令江豚的生存雪上加霜。近些年,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强,炸鱼、电鱼、毒鱼的情况有所好转,江豚被电死和炸死的情况比较少发生。但“迷魂阵”这种渔具,虽然违法,却一直以“四定”(定时、定点、定量、定网目)的状态游离在法律的边缘。原因有二,如今长江里的鱼类资源已经今非昔比,如果还用传统方法的话将面临渔获量为零的尴尬状况;第二,是所谓的“公平”——要不用大家都不能用。正常情况下江豚的声纳系统可以识破“迷魂阵”,但是在饥饿面前,江豚也会冒险进入其中,被缠住后就无法出水呼吸最终窒息而死。这些因为人类活动而非正常死亡的江豚多为青壮年豚,也包括已有身孕的母豚和刚出生不久的幼仔。滚钩是另外一种会直接伤害白鱀豚和江豚的有害渔具。这种渔具是在一根长线上固定成百上千只锋利的鱼钩,然后沉入水中。一旦江豚身体碰上鱼钩,轻则被钩伤,重则丧命。而江豚有时为了捕食被钩住的鱼,常常会冒险靠近滚钩。

    其次,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江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江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长江中穿梭不息的运输船,尤其是南京以下,那些有几层楼高的运输船几乎是船头连着船尾,象锁链一样在江中滚动。在鄱阳湖中,航行船舶的数量更多。在鄱阳湖口,最繁忙的时候每半分钟就有一艘大型运输船进出。这些航行的运输船几乎完全侵占了江豚的栖息水域。此外,豚类是完全依赖声通讯和声纳生存的动物,近几十年来,航运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水下噪声污染前所未有,航船的噪音极大干扰了江豚声波的发射,常常发生江豚被螺旋桨劈伤的惨剧。还有江面上挤满的挖沙船,发出的噪声让江豚根本无法辨别方向,最后被螺旋桨活活打死。在航道疏浚和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通常会进行水下爆破,这也是导致江豚死亡的原因之一。

再次,沿江修建的水利设施,甚至是水泥或石头护岸等亦对白鱀豚的生存和繁衍有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改变了水下声反射环境,另一方面是破坏和减少了小型鱼类的栖息和繁殖场所。江豚最喜欢在浅滩活动,新建的码头恰恰占据浅滩;密集建设的跨江大桥设计缺乏动物保护意识,桥墩过密导致河道过窄,生性胆小的江豚几乎无法从桥下通过。长江湖泊连通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季节性水位的变化,夏涨冬落有利于水底植物的生长和水环境的改善。现在很多地方在江湖联通处修建坝闸,这将会导致湿地植被发生根本改变,食物链被破坏的同时大坝也将截断江豚的洄游,导致物种缺乏种群交换而最终毁灭。

    最后,长江流域的水污染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都会在以鱼为食的豚类体内积累,对江豚生存和繁衍造成直接伤害。有毒和有害化学物质对江豚的伤害不仅表现在成年个体,对幼年个体亦有伤害,因为有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能通过胎盘或乳汁从孕豚或母豚传递给胎儿或幼豚。河道采沙活动近年来疯狂发展,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中这种人类活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到了冬季枯水期,采沙船和运沙船几乎占据了整个河道。疯狂采沙不但将清澈的湖水变成了比江水还要浑浊的泥浆水,而且还完全破坏了河床的生物群落结构,其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这些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水体初级生产力急剧下降,继而是鱼类资源下降,毫无疑问,长江中江豚种群也会因此而急剧减少。

     保存希望的种子

    保护区的建设

    鲸类学界其实早就注意到长江江豚的保护问题。在1986年的国际淡水豚生物学和保护会议上,中国专家就曾提醒对长江江豚的保护应该未雨绸缪,防止重蹈白鱀豚的覆辙;在1993年召开的南京白鱀豚保护评估会议以及1997年在香港举行的白鱀豚保护会议上也都同时提到了长江江豚的保护问题。目前建立保护区、人工和半自然养殖基地是我国淡水豚类研究和保护工作最重要的策略。

    1986年10月27?日~30日,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院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共同主持,在武汉召开了“淡水豚类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我国学者正式提出白鱀豚保护的三项详细措施,即:1、在新螺江段(新滩口—螺山)和铜陵江段(安庆—黑沙洲)建立白鱀豚自然保护区;2、建立铜陵和石首半自然增殖基地;3、开展白鱀豚人工饲养下的繁殖学研究。同年,白鱀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列为全世界最濒危的动物之一。中科院水生所根据农业部意见,编写了白鱀豚保护总体计划,进一步明确并加强了豚类栖息地保护工作。此后白鱀豚及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关注,相关养护场和保护区相继建立。继湖北的长江新螺段白鱀豚保护区和长江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于1992年建成后,投资近千万元的“安徽省铜陵白鱀豚养护场”(2000年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保护区,并于2006年2月获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于199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后,湖南的岳阳江豚类保护区、江苏的镇江豚类保护区和江西的鄱阳湖长江江豚保护区也相继建立。目前我国有淡水豚类国家级、省级保护区6个,监测站3个,在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的网站上,一个由长江豚类保护区(站)、相关渔政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长江豚类保护网络”初具雏形。

 

    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

    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降低人类活动对江豚栖息环境的破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江航运的影响,水上保护不可能同陆地保护区一样完全杜绝人类活动的干扰,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客观地讲并没有真正扭转江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趋势,所以国内部分学者早就开始积极支持展开迁地保护的工作。这种保护办法所受的干扰因素很少,环境相对来说比较正常,有助于江豚数量的增长。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是科学家们找到的一块“绿洲”。长江江豚不仅可以在天鹅洲故道正常生活,而且可以顺利实现种群繁衍,现在天鹅洲每年都有一到两头小江豚出生。目前,科研人员还在挑选合适的其他故道再建立一个或多个长江江豚半自然保护区,正在论证阶段的有老湾故道、黑瓦屋故道等,同时再引进一些长江江豚进半自然保护区,以期建立较大的更加健康、稳定的可自身维持发展的长江江豚繁殖群体。

    在人工环境下开展江豚的饲养和繁殖研究是长江豚类保护工作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在1996年就开始人工饲养江豚,可是水温变化、喂食等方式、江豚体形大小等在人工环境在和在自然条件下都是不同的,因此江豚并不容易自然繁殖。“我们一直在做各种探索和尝试,以期扩大江豚的种群数量。”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克雄说。目前在武汉白鱀豚馆生活着5头江豚,生活时间最长的已经将近15年时间,标志着江豚的人工饲养技术已经基本成熟。2005年7月5日,人们的目光再一次投向白鱀豚馆。那一天,世界上第一头在人工环境中自然繁殖成功的江豚在白鱀豚馆顺利降生。这是鲸类动物保护学界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极大关注,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长江豚类人工繁养保护研究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也将为整个长江豚类的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撑。

     江豚保护面临的问题

    保护区的尴尬

    淡水豚类保护区的建立为减少人类活动对长江豚类栖息地的影响,为减缓豚类自然种群数量的下降速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保护区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除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资金问题之外,职能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水上保护区与陆地保护区相比尤具特殊性,目前我国对长江的管理依然是“分部门、分级”管理的体制,这种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一个完整的长江生态系统被“分”、“割”管治,同时由于利益驱动,促使地方保护、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的现象比比皆是。非法捕鱼归农业(渔政)部门管,水质问题归环保部门管,航运调度归航运交通部门管,湿地生态归林业部门管,水量调节归水利部门管……以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保护区上起枞阳县老洲,下至铜陵县金牛渡,全长58公里。保护区内沙洲发育充分,大小江心洲11个,其中4个无人居住,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相对丰富的鱼类资源,是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理想的栖息场所。但是除了一条夹在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其余保护区的辖区都是与长江主航道重叠的。洲上的居民与夹江里的江豚和睦相处,除了一些影响微乎其微的生活污水以外,江豚几乎不会受到任何惊扰,但这种情形也只能在这1.6公里的夹江范围内看到。离开大通镇,进入主航道后就会看到大大小小很多的船只,尽管那里也属于保护区的管辖范围,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却也无可奈何。作为环保部行政管辖下的铜陵淡水豚保护区,管护人员并没有执法权,一旦发现对豚类造成威胁的非法渔具,他们既不能没收渔具也不能扣人,唯一能做的就是通知并等待渔政部门的到来,更不用说管理那些高楼大厦般的货轮;如果联合其他有执法权的部门一起下江巡护,租船400元/天、驾驶员和油费500元/天……巡护成本又将是一个难以弥合的资金缺口。

    由于对长江水环境和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建立在长江干流的淡水豚类保护区与陆生动物保护区相比存在很大的管理难度,不可避免会受到其他行政部门的影响和干预,实际上,保护区很难全面履行其保护管理职能。

    未竟的科研难题

    武汉东湖之滨的白鱀豚馆因白鱀豚淇淇而建。直到2002年7月14日去世,淇淇在白鱀豚馆生活了近23年,为白鱀豚繁殖生理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水生生物学家们为淇淇寻找配偶曾捕到过三只雌兽,但均在能够与淇淇交配前去世,我们没能留下淇淇的后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现在走进白鱀豚馆,再也见不到活生生的白鱀豚,只能看到静静躺在玻璃罩中的标本。目前人工饲养江豚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同时也有很多问题一直围绕着饲养的历程,比如江豚人工繁殖仍未攻克,只能做到人工豢养下的自然繁殖。

    面对江豚数量渐少且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现实,能否将克隆技术运用于拯救江豚呢?对此,专家表示,由于经费及技术上的原因,江豚无性繁殖工作尚未开展。况且,谁也不能保证能将克隆技术成功应用在江豚繁育方面。较为现实的是要加强对江豚繁殖的研究,特别是生殖机理及育幼研究,较为可能实现的是应用现代高新生物技术探讨江豚的人工授精技术,采用低温技术离体保存江豚物种种质,建立江豚DNA基因库或饲养种群作为复壮、重建野生种群的储备。将来等到条件成熟再运用分子胚胎、遗传学技术将江豚遗传基因表达,复制出江豚,最终回归大自然。

     用行动代替悲观

    保护江豚 策略先行

    “一百个支持者不如一个决策者”,这是长江淡水豚类保护区的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恐怕也是中国所有自然保护区工作者的心声。保护江豚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加强国家层面的投入与宏观管理。比如将国家级保护区管理队伍纳入国家公务员管理体系,以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落实相关保护措施。同时考虑从国家层面立项加强长江豚类的保护并作为落实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性的工作,从法律层面加大保护力度。从宏观的角度制订长江保护法,限制并逐步终止长江渔业活动,规范航运业的发展,取缔或至少是严格控制长江和湖区的采砂活动,遏制污水排放,全面规划沿江城镇、企业、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等。立即将长江江豚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尽快完成相关法律程序,出台长江流域综合管理措施,从流域层面通盘考虑长江水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问题。

    从策略的制定到执行,这中间往往有漫长的推动过程,非政府组织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在国内,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于1996年设立的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作为淡水豚类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资金补充来源一直在努力着。国际上,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上做出重要贡献的的WWF,如今也又将目光投向了江豚等珍稀水生物种保护,并将江豚列入其整个长江流域三大旗舰保护物种之一(另外两个是大熊猫和雪豹)。2008年9月,鉴于长江豚类严峻的生存现状和保护形势,WWF与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式成立了长江豚类保护网络——一个利用现有保护区、保护站和长江中下游渔政管理系统的条件,建立起来的长江豚类监测、救护和保护网络。通过长江豚类保护网络的建设,为长江豚类的保护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能够切实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和指导,提高保护区对长江豚类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的水平,使现有的长江豚类保护体系真正发挥其功能,遏制长江豚类生存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使长江成为这两种珍稀豚类的永久家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宜昌一路东行,令人大为不解的是,中国建设了这么多的保护区,为什么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处境仍是如此艰难呢?我们所做的尝试和努力的结果是什么,难道只是越来越坏的生态环境和日益濒危的物种吗?最令人心痛的,还是在国家级保护区中,竟然仍遍布着“迷魂阵”等违反国家规定的渔具。生态环境的急速变化不能不要求人们迅速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再多一刻的犹豫和彷徨都将对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白鱀豚的血泪史尚未演完,我们不能让长江江豚成为第二个白鱀豚!说不定十几年以后,当人们发现江豚也像现在的白鱀豚那样濒危时,仍然会说:如果早一点采取有效措施,江豚恐怕也不会只剩下这么几十头了。虽然我们还未听到这句话,但是,又有谁能保证我们真的不会听到这句话呢?

    无论是自然保护区也好,人工繁殖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拯救江豚这一珍稀物种,但这仅仅是拯救手段而已,决不能代替江豚的自然繁育。江豚和其他动物一样,其家园与归宿终究是大自然,所以自然栖息地的保护是一个长久而艰巨的任务。但是,任何复杂的任务、庞大的工程,都必须先易后难、脚踏实地,否则就可能是“空中楼阁”。事实上,江豚保护可从两点入手:第一,在江豚经常捕食、交配繁殖的水域,保持水下噪声强度不影响江豚个体间的通讯以及探测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重点江段进行长期监测,以便及时了解豚类的分布、数量和活动规律。其次对运输船只进行有序安排,保持航道间有充足空间,并限速行驶。再次,水下施工过程中避免多点同时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序,加强水生生物监测和施工管理,减缓工程对水生动物造成的影响;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加强有关部门与人员的保护意识。如编印宣传资料,向有关人员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等法令及保护珍稀水生生物的重要意义。第二,保护江豚的食物资源,丰富长江的鱼类物种,丰富江豚的食谱。而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案,非禁渔莫属。

    十年禁渔

    长江及与之相连的数千个大小湖泊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为鱼类供给良好的索饵、肥育和繁殖的环境,是我国淡水渔业的发源地。目前,长江中下游渔获物组成日趋小型化、低龄化,鱼类资源的减少,使长江江豚的饵料资源大大减少,摄食强度大大增长。实际上,渔业活动在长江中已经进入一个深不可测的漩涡,越是没有鱼可捕,非法渔业越猖獗,其结果是鱼类资源更加减少。鱼类资源减少带给豚类的可能不仅是食物供应不足,还有可能通过豚类种群自身调节机制,继而降低豚类种群繁殖成功率,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可喜的是,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正在呼吁在整个长江流域实行长期禁渔。长远来看,与目前长江为时3个月的禁渔期制度相比长期禁渔对保护长江中下游的鱼类资源有着巨大的益处。以铜陵市为例,2007年农委年终报告显示当年总渔获量2.3万吨,其中自然水域的渔获量只有1035吨只占总量的0.5%左右,可见渔业发展已经不依赖自然水域的鱼,野生水域作为鱼类资源基因库,禁渔的自然回报率远远高于在长江里捕鱼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过度捕捞的话,所有其他的补救措施都将是徒劳,”武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谢松光研究员说。事实上,最大的保护还是“十年禁渔”,江豚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十年禁渔’不仅能够保护江豚,为长江中大型哺乳食肉动物提供足够的食物来源,更是保护整个生态环境,让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当然,长江实行禁渔期制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特别是渔民的安顿工作要落实。实施这项工程,需要沿江地区各级政府加强领导,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渔民的理解与支持,需要对水域、港口码头、市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中国必须做出选择

    发展和保护根本就是同一个问题。就渔民而言,他们也是受害者之一。虽然相当一些人对白鱀豚和长江江豚保护不理解,在他们看来,豚会吃掉很多鱼,希望它们越少越好。但是,渔民对江里的豚是有种蒙昧的敬畏感的,没有渔民去故意伤害它们。只是若不用那些“迷魂阵”捕鱼,就得去喝西北风,在人类生命都面临威胁时谁还会想到要保护江豚! WWF正通过与瑞尔保护协会(RARE)合作,共同在洞庭湖畔的鹿角镇开展“自豪”项目,通过“社会营销”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改变渔民过度捕鱼和使用电打渔和迷魂阵等非法渔具的行为,从而达到保护鱼类资源,保护江豚的目的。并为渔民提供可行的替代产业,帮助其发展经济,鼓励渔民参与到江豚的救护机制中,及时提供江豚受伤、搁浅等信息。并将成功经验推广到整个长江中下游。我们必须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了解保护豚类的生命就是在保护人类的生命,保护江豚重在民间!

    目前,世界四大淡水豚逐一濒临绝境。中国白鱀豚已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印度恒河豚以及巴基斯坦印度河盲豚被评定为“濒危”级。在近日举行的斯德哥尔摩国际水周上,WWF公布了一份《人与淡水豚:共同的江河,共同的未来》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印度的恒河豚,1982年的数量在4000~5000头,1997年下降~2000头,目前的数量在1200~1800头之间;巴基斯坦印度河盲豚的数量常年维持在1600头左右;而亚马逊河豚已经分布较为分散,鲜有统计数据,但据巴西政府机构调查显示,当地河豚数量,每年平均下降7%。这些濒危淡水豚基本都分布在第三世界的发达国家,这里居住着世界上大约六分之一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流域,导致其濒危的原因而无一例外的是人豚“争食”。也许以大自然为宏观的视角,一切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观念利益冲突都将失去意义。但是,天性善良并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人民,我们真的该醒悟了!淡水豚类能否存活很大程度上预示着可持续发展能否成功,毫不夸张地说,15年后中华民族的命运也许就在这一头江豚上见分晓。

    在地质史上,由于地质变化和大灾变,生物经历过5次自然大灭绝。现在,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进入第6次大灭绝时期,与江豚面临类似情况的物种恐怕不在少数。人类发展的脚步已经拉不住,人类破坏自然和破坏地球的脚步也一样停不下来。恐怕要休止的一天,唯有等到世界末日,地球有一次重大的改变,一夜间将人类这几百年来所建立的文明——大型生产工具悉数摧毁,所有的物种才能重新从平等的起跑线上继续生存——真希望这只是危言耸听。是该团结一心的时候了,重要的不是消失了什么,而是现在拥有的:我们依然拥有半个世界的树林、数以千计的河流、湖泊和冰川及数以万计的生物物种,我们还有1800头江豚,知道有什么解决办法、也有力量去改变现状,那我们还在等什么?要知道,15年,转瞬即逝。

阅读 103807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