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来朝的地方——大桥

媒体:会泽林业电子政务网  作者:朱家凤 湖冰
专业号:孟兴全
2011/9/15 8:26:32
 

百鸟来朝的地方——大桥

朱家凤

 

 

题记

 

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不能了解的

不然 草木怎么都会

循序生长

而侯鸟都能飞回故乡

——席慕蓉《如歌的行板》

 

壹、黑颈鹤生态旅游乡——大桥

 

无可否认,大桥乡的出名,就是因了近些年来黑颈鹤的年年光临,而且逐年递增,才使这个原本平常和普通的名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厚爱。

因“桥”而得名

大桥乡地处会泽县城西北,距县城45公里;东与迤车镇、乐业镇相连,南与五星乡、老厂乡毗邻,北与巧家县马树镇接壤;东经130°12′06″—103°22′02″,北纬26°38′00″—26°44′24″之间。国土面积222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2.7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6%。境内最高处轿子山,海拔3010米,最低处梁家大沙坝海拔1800米,平均海拔2405米,乡政府驻地大桥村,海拔2558米,属高山平原。年平均气温9.6℃,年平均降雨量936毫米,无霜期192天。居住有汉、彝、回、壮、苗等5个民族。人口3万余人。

大桥,因乡政府驻地附近原有座大木桥而得名,这名字始于清代,虽然有些历史,但却掩盖不了它的平常和普通,而且,作为乡,大桥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清代大桥属归治里头甲,民国时期属巧家县文兴乡。解放后,归属巧家县第八区管辖,1964年4月划归会泽县迤车区,为大桥公社。1965年7月,全县设14区72公社,大桥被设为公社,归五星区管辖,1970年撤区并社,全县设22个公社,260个生产大队,大桥设为大队,1984年,改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为区乡制,全县设3个镇21个区371个乡,大桥设为乡(实际上就是以前的大队),仍属五星区管辖。之后,直到1987年,大桥才由五星区划出11个村,错初、大桥、磨盘卡、杨梅山、八家村、李家湾、地德卡、水磨、杨家村、团山、黄草,迤车镇划出王家山、凉水、者米3个村,成立了由14个行政村组成的大桥乡。如此说来,真正作为乡,到2011年为止,大桥乡也就24年的历史,正处于青春年少期。

大桥是会泽、巧家、昭通三地公路交汇处。曾经,巧家县八十年代在大桥设立过物资转动站,转运昆明、昭通、曲靖等地的货物;此外,还是汽车站、林场、跃进水务管理所的驻地,是一个重要的物资转运集散地,但这些现在似乎已经成为历史。

如果要给大桥找出一个亮点的话,恐怕就是错初电站。错初,彝语为错粗,意为坪子,山中的坪子,这里是过去彝族人玩耍娱乐、摔跤比赛的地方。这显然可以感受到一些历史的痕迹。就在这个地方,现在建有一电站,叫做错初电站。错初电站是会泽跃进水库(念湖)水系梯级电站开发的第一级电站,也是会泽县最大的一座电站,为财政减补创亿 项目之一。1992年破土动工,1994年峻工并网发电,总投资2859.60万元。

因“鹤”而闻名

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可否认,大桥乡的出名,就是因了黑颈鹤的年年光临,而且逐年递增,才使这个原本平常和普通的名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厚爱。

我们知道,在世界15种鹤类中,黑颈鹤被动物学界认识最晚。1986年,环保部门在会泽发现黑颈鹤后,当年便成立者海长海子水库和大桥水库两个保护点。1990年,大桥被设立为县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1994年为省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2006年晋升为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是会泽县第二大水库——跃进水库,现在被很多人称为念湖的地方,库容4417万立方米,有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60平方公里,库区周围有面积13.5平方公里的沼泽,湿地面积达3000余亩,沼泽内水草丰茂,生态环境优美。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并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功能。所以,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天然物种库。就是因为这个天然物种库的形成,每年9月至次年4月,以黑颈鹤为首的70多种候鸟,如灰鹤、斑头雁、赤麻鸭、红嘴鸥、苍鹭等,上万只浩浩荡荡开向大桥,和当地的50多种林鸟、水禽,如八哥、乌鸦、小云雀、山斑鸠、野鸡等上万只鸟隆重会师,可谓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其中,黑颈鹤尤为众多,将近2000只,囊括了世界黑颈鹤总量的25%。于是,这里成了百鸟来朝的地方:天上飞的是鸟,水中游的是鸟,地里觅食的是鸟,公路上散步的是鸟,树上站的是鸟,放眼望去,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有的在自由悠闲地踱步,有的在水里摇摇摆摆地浮游,有的扑棱起翅膀在半空中飞翔,有的自然安详地在路两边的湿地里戏耍,有的在同伴面前展示优美的舞姿,有的三五成群地在一起低语呢喃……这是鸟的世界,你看,鹤立鸡群的黑颈鹤曲颈向天,更显得气宇轩昂;落落大方的灰鹤单腿独立,好似在表演金鸡独立,又显出另一番情趣;喜欢热闹的斑头雁大大摇大摆地组织在一起,或集训,或休闲,更显出大家族的气势。碰到鸟儿们高兴,还不时会有一场大型音乐会:叽叽叽,叽叽叽咕咕咕,咕咕、 “纠纠,纠纠啁啾,啁啾”“嘎,嘎,嘎喳!喳!喳!叫声此起彼伏,或尖利嘹亮、或婉转清丽、或雄浑粗放、或阴柔细腻,那是上百只、上千只鸟的合奏,那是天地间最美妙神奇的交响乐,那是上苍赐予人类的天籁之乐。此时,天蓝水清,阳光明媚,白云赋闲,置身雾气腾腾的湿地里,全神贯注地聆听悦耳醉人的鸟鸣声,你定然会有一种惊心而惬意,梦幻而空灵的感觉,以致人间的一切喜怒哀乐都被被洗涤殆尽,有的只是不断地回响于天上人间的天籁之音。

于是,每年秋末冬近,就会有很多人相约:走,到大桥看黑颈鹤去。或者,会泽人出差在外,知道的人就会问一声:你们大桥的黑颈鹤飞回来了没有?于是,一到黑颈鹤越冬的季节,就有很多的人纷至沓来,以观赏黑颈鹤为荣。

于是,这个美丽天使的降临,给大桥乡这片红色的沃土带来了祥云瑞气,给大桥乡人民带来了吉祥安康,大桥乡也因此享有仙鹤之乡的美誉。

于是,大桥不再是一座普通意义上的大木桥,而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了吸引千里之外的人们到大桥乡观瞻黑颈鹤的金桥,成了大桥乡人民通向外面世界的银桥。

 

           一个叫人心动的名字——念湖

           匆匆的行者

           也许为了内心的神圣永不停歇跋涉

           因为心中有了念湖

           便是完整的人生

                     _____湖冰

曾经的跃进水库

黑颈鹤的光临自然是因了跃进水库的缘故。跃进水库建成之前,这里曾经是沼泽、是草海、是小溪、是河流,后来为了灌溉周围更多的农田,1958年3月,此地开始施工,筑坝蓄水,同年10月大坝建成,成了水库。当时,为了确保大坝如期建成,全县每天共投入了金钟、娜姑、五星、迤车等周边10个区的5000余名民工参加施工,场面可谓热烈壮观。因建于革命年代大跃进时期,于是,在革命的年代起了一个和当时一样狂热的名字:跃进水库!不过,这个名字也只是在官方或者有关文件、有关材料上被认可,民间习惯上都叫它大桥水库。1959年春,进行输水主干渠跃进堰施工,日上民工万余人,于当年秋季竣工,渠长54公里。之后,又修配套支渠6条,总长111公里,对主干渠的小米段进行改造等等,据统计,这座水库的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先后投劳力309.57万工日,政府投资155.59万元,完成土石方313.51平方立方米,灌溉田地11770亩,防洪保护面积3400亩。跃进水库设计总库容5604万立方米,是一个以发电、灌溉、防洪相结合的中型水库。跃进水库水域面积13.5平方公里,它的建成,客观上改变了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

水库区四周群山环绕,山上有华山松、高山松、白杨、柳树和许多低矮蔷薇科灌木;山下是30平方公里的山丘开阔耕地,出产有玉米、马铃薯、荞子、蔓菁、大豆等农作物;耕地四周沟壑纵横交错。水库区四周有10余条溪流注入水库,形成了3000余亩沼泽地,500亩耕地还为沼泽。沼泽里生长着三叶草、马先蒿、水葱,真可谓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随着环境的逐年改善,越来越多的黑颈鹤和大批的候鸟不辞千里之遥来到这温暖湿润的高原地带集结,越冬栖息。随之,摄影家、摄影爱好者,以及大批的爱鹤人纷纷涌向大桥,大桥成了鸟的天堂,成了摄影家的圣地,也成了人们梦中的桃花园伊甸园

念湖的由来

身临水库,让人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扑朔迷离梦境,特别是霞光初照,雾气升腾于水面时,这梦境就变成了仙境。说起水库的名字,跃进水库,有人觉得革命味太浓,人情味不够,大桥水库,又显得太实,太普通,体现不出水库的特色,尤其是少了一些能够触及人心灵深处的东西,于是,有人想起了诗人海子的诗: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触景生情,随心给它取了一串温暖的名字,譬如生态湖,大桥是省级生态乡,森林覆盖率高达56%,就因为生态、环保,才成了鸟的天堂。譬如恋湖情侣湖,突出的是高原之恋,鹤之恋,有对鹤爱情专一、忠贞、节烈的赞美之意,又能够鞭策人,有教育意义。又如念湖,似乎又超越了单纯的有情人之,而成了亲人之念、朋友之念,鹤之念,湖之念,高原之念,当然也包含了情人之,总之,一切来自心动,心动就会有念,抑或是

说到,网络上有一个传说,抑或传闻,说是有一个远方来此观鹤的旅行者,时下又叫驴行者,当年在湖畔流连拍照的日子里,因被这里的景色所动、所感,心中时时在思念一个人,在把所拍的十几张照片发在网上的时候,因不知道此湖的名字,或者说,虽然知道此湖的名字,却觉得不能表达其胸臆,所以,随心把它称之为念湖。并辅之图片以优美动人的文字:那里有美丽的风景,有优雅的黑颈鹤,还有蓝蓝的天空和暖洋洋的阳光。于是,有幸看了照片的人们,无法抵御大自然的诱惑,根据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开始逐一对照,细致搜索,结果终于找到了,原来她在云南省会泽县的大桥乡,她就是跃进水库,抑或大桥水库,就是黑颈鹤落脚的地方,是会泽县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区域。

这里,群山连绵,草深林茂,郁郁葱葱,热烈的红土地涌动着一汪碧波荡漾的湖水。湖水与蓝天白云相映,宛如镶嵌在高原的蓝宝石,熠熠生辉;又如一面天然的镜子,把红土地上的流光溢彩,纷呈其中。

这里,雾在水中袅袅升腾,树在水中亭亭玉立,雾是水的化身,树是雾的剪影。杨柳不问人间事,但长在水里的树却把自己幻化成了一道道风景。如果是秋天,秋叶黄黄的挂了一树,这些树就有了几分仙风道骨,到了冬天,黄叶落尽,结一树的冰,又是另一番仙景。

这里,日出的时候何其壮观夺目,日落的时候又是何其悲壮苍凉,而且,因了念湖这面天然镜子的缘故,大桥的太阳在出来和下去的时候,都显得又大又圆又鲜艳。尤其是早晨,太阳刚好从一个山头露出她鲜艳硕大的头颅,万道霞光洒向念湖,水面上,草地上,云雾汹涌,光与雾交相辉映,虚幻出了一个恍若海市蜃楼的人间仙境。就在这仙境中,一群群黑颈鹤翩然出现,其姿态宛如仙女浴毕,披纱而出,超凡脱俗,美轮美奂。

这里,暮春之后,有成千上万只候鸟飞临,构成一幅幅活生生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好画面。

这里,烟波浩渺,水草丰美。湖中有大量珍贵的鱼类漫游。

这里一夜寒风起,万树梨花开。神奇的雾凇正在为你打开一个童话世界。

这就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念湖!

让人情不自禁的念湖

随着一张张大桥景观照片在网络上的热传,念湖如仙似幻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于是,“念湖”在冥冥之中扣动了人的心弦,逐渐被人们所好奇,所接受。其实,跃进水库也好,大桥水库也罢,念湖也可,名字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让人心灵净化的地方,这是一个让人心动,让人心醉,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莫非,这就是王母娘娘的瑶池,在召唤着黑颈鹤的归来,在牵动着天上人间!

2007年11月27日,国内著名音乐组合彝人制造之一曲比哈日到大桥观光旅游。在念湖,面对蓝天碧水、众鸟欢腾的景象,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透明的空气,这位音乐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其主打歌《妈妈》:

妈妈 耶 古拉得索啊莫 噢 妈妈 嗯

耶 孩儿让你牵挂了妈妈……

念湖,就是如此的让人魂牵梦萦,情不自禁。

 

叁、高原“神鸟”黑颈鹤

 

一条朝拜精灵的路

让来来往往的生命之梦

在天空密布翅膀

          ———湖冰

三大国宝之一

众所周知,大熊猫、金丝猴、黑颈鹤是我国的三大国宝,而国宝之一的黑颈鹤是人类发现最晚,也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地带生活的珍稀鹤禽,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今全世界的鹤共有15种,中国有9种,分别是丹顶鹤、灰鹤、蓑羽鹤、白鹤、白枕鹤、白头鹤、黑颈鹤、赤颈鹤、沙丘鹤,其余6种是灰冠鹤、黑冠鹤、美洲鹤、澳洲鹤、肉垂鹤、蓝鹤。中国是世界上鹤种数最多的国家,享有鹤类乐园之称。

黑颈鹤是中国高原特有的珍贵鸟类,1996年被列入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之后相继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华盛顿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鸟类红皮书》,成为全球性急需拯救的鸟类。濒危灭种的黑颈鹤栖息范围非常小,除中国外,仅有极少数在不丹栖息,原来在印度和越南曾有过少量黑颈鹤,但现已绝迹。在中国,黑颈鹤也只生存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包括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甘肃、云南和贵州7个省区。由于高原生存环境严酷,黑颈鹤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就最新公布的黑颈鹤的数量,在全世界,也仅存10000多只(多只改为左右),1985年公布2600只,1988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甚至宣布,未来10年黑颈鹤也将在中国消失。但是,10年过去了,黑颈鹤依然健在。而且,从2600只,发展成为4000只,8000只。从每年到大桥越冬的黑颈鹤数量来看,队伍正逐渐壮大,这说明黑颈鹤找到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山青水秀的大桥,最是适宜黑颈鹤种群的越冬栖息地。

当地人称之为老雁鹅

黑颈鹤属于大型涉禽,成年鹤体长一般在1.2米左右,体重约5公斤,体长110—120厘米(不要)。它的颈部和脚都很长,体态婀娜多姿,萧然肃立,黑色的颈羽像在长长的颈部围了一条黑丝绒的围脖,红色裸露的头顶在黑色头部的衬托下更加鲜艳夺目,好像戴了一顶小红帽。金黄色的眼睛后面缀着一块白斑,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因为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淡水湿地生活的鹤类,故有高原仙子的雅称,也有人形象地称黑颈鹤为会跳舞的长脚精灵,在会泽,当地人习惯把黑颈鹤叫做老雁鹅,这称呼直朴得有几分土气,让人感觉似乎是当地农民豢养的家禽一般,但却无端的给人几分亲切感。错初村的北面有一个叫节季沟的村子,节季沟,彝语为大雁之地。说明很久以前黑颈鹤就已经光临了大桥。

当地有一首关于黑颈鹤的儿歌是这样唱的:

雁鹅雁鹅扯长

簸箕簸箕团团

犁头犁头尖尖

娃娃哭了要娘

这是一首欢迎老雁鹅归来的儿歌,当秋天蔚蓝的天空中出现候鸟的时候,活跃在乡间的小伙伴们便拍着小手,跳着欢快的舞蹈在田间地头放声高歌。儿歌的前三句形容雁鹅队形,越拉越长,后一句形容雁鹅的叫声,咕—呱,咕—呱,颇像婴儿的哭声。

另外,当地还有一首民歌也很有情调:

雁鹅高飞脚杆长

一次落在芦苇塘

雁鹅不吃芦苇草

小妹不招远路郎

以雁鹅起兴,揭示了雁鹅的特点,长脚杆,飞得高,傲游四方,就像过路大哥一样,而小妹只不过是山里的一棵芦苇,两相比较,根据各自的特点,雁鹅不吃芦苇草,小妹不招远路郎,过路大哥又何必自作多情呢?以此表明姑娘的心态,婉转含蓄,有礼有节,想必来自远方的客人,听了小妹的表白,定然会知趣而退。

还有一首民歌也是远方客人的试探:

哥是远方一只鹅

飞到妹家不敢落

脚踩枝上站不稳

心中有话不敢说

此时,如是小妹有意,定然会唱:

哥是远方来的鹅

飞到妹家尽管落

脚踩枝头稳稳站

心中有话尽管说

从以上几首歌谣可知,黑颈鹤已经融注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中。

瑶池里的仙鹤

关于黑颈鹤,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一说黑颈鹤是为藏族的神灵和英雄格萨尔王放牧的神鸟。传说格萨尔王骑的是一匹来自天神界的神马,它飞起来快如飞鸟,一日能行千里,饿了要吃最鲜嫩的甘露草,渴了要喝最纯净的山泉水,平时它愿和心地善良、品行高尚的生灵为伴。这样一匹来自神界的稀世之马,谁来放牧呢?选来选去,格萨尔王最终选择了百鸟之中的黑颈鹤。因为,黑颈鹤不仅姿态优美,叫声嘹亮,而且品性高洁,细心周到。黑颈鹤果不负厚望,使格萨尔的坐骑在历次征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另外,在《格萨尔王》长诗中,黑颈鹤则是珠姆王妃的神魂鸟。当年,岭国沦陷,大将在加察阵亡,经论十二卷被劫,王妃珠姆被挟到霍尔国,并逼她做古嚘王妃,因她宁死不屈,被绑在三柱之尖,就在珠姆即将陨落时,正是她的神魂鸟——三只黑颈鹤前来搭救,白天用嘴含水来喂她,夜晚用它们宽大的长翅护着她,使王妃终于得救,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接下来的这个传说,或许更能让我们走近黑颈鹤:

相传在很久以前,黑颈鹤是昆仑山瑶池里的仙鹤,专供王母娘娘观赏和乘坐。有一次,周穆王坐着八匹骏马拉的宝车来到瑶池会见王母娘娘,酒宴当中,王母娘娘命黑颈鹤起舞助兴,但见他丹顶素衣,黑颈黑羽,振翅扬脖,翩翩起舞,鸣声婉转,在云霞间回荡。静时,敛翅颔首,像一首诗;动时,舒羽旋转,似一幅画。周穆王十分喜爱这性情温和的仙鹤,便向王母要了两对带回王宫。

周穆王宫中的饮食虽然丰盛,但黑颈鹤喜爱的却只有仙桃,于是,不习惯于宫中生活的黑颈鹤悄悄逃出了王宫,向着高远无垠的天宫飞去。然而,因为长时间吃的是人间的饮食,黑颈鹤已经变成了凡鸟,再也飞不回天堂了。在万般无奈之下,它们飞落到了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从此便在那里生息繁衍,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它们刚来时,吃的是农民的小麦和青稞,农民很怨恨它们。每到农作物成熟季节,人们便祭告上苍,祈求黑颈鹤别来糟踏庄稼。黑颈鹤知道以后,感到非常惭愧,就立下誓言:只喝他乡水,不吃他乡粮,秋分来作客,清明返故乡。从此,黑颈鹤以青蛙、昆虫、小鱼和水生植物的嫩叶为食,从来不糟踏庄稼,并帮助老百姓消灭害虫。藏民十分喜爱黑颈鹤,把它们当作神鸟,并能从它们的叫声中辨别天气的变化。每当秋季到来,那里地冻天寒,寻找食物困难,它们便携儿带女离开故乡,到气候温和的云贵高原过冬。

于是,它们不辞千山万水飞到云南,落脚到了会泽的大桥。这个美丽的传说,给黑颈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也为我们解读黑颈鹤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一身的仙气贵气。黑颈鹤曾经住在仙宫,所以,天生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息,后来,被好事者周穆王带到人间,住进了王宫,虽然不适应王宫奢糜的生活环境,但也住出了一身的高贵。

天生的舞蹈家。黑颈鹤除了是王母娘娘的座骑,还是一位优秀的舞蹈家,逢有重要节日或重大场合,均要施展才艺,以示庆贺。被周穆王带到人间,其实也正是因了它优美的舞姿,所以,好舞是黑颈鹤的天性。有艺术家研究,鹤舞的主要动作有伸腰抬头、弯腰、跳跃、跳踢、展翅行走、屈背、鞠躬、衔物等等,而这些动作及其后续动作,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动作又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连续变化,妙不可言。无怪乎鲍照在《舞鹤赋》中赞美鹤舞:众变繁姿态有遗妍,貌无停趣轻迹凌乱,浮影交横。

爱情专一。毕竟在凡间生活过,所以有了人间情感,实行的也是一夫一妻制,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一起。一对伴侣,终生相依,情感专一,一只死了,另一只就成了孤鹤,有刚烈的就会守在亡灵身边不吃不喝,直到活活饿死;有隐忍的就默默活下去,独自活动,或站在高处充当哨兵,而作为哨兵的那只鹤,形单影只,似乎是苟活于世间,备受同伴的歧视,让人看了都觉得心疼。因之,黑颈鹤的情感世界,更有着传奇、瑰丽的光环,成为千古话题。

警惕性高。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当下还算时髦的话,也是黑颈鹤的处事哲学。因为在王宫受不了约束,所以逃出来后,生怕又被王宫里的人抓了回去,所以黑颈鹤的警惕性很高。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有放哨的哨兵,一旦有陌生人闯入,哨兵放出信号,立马起飞。依序成字型或字型飞离。有意思的是黑颈鹤睡觉,也很警觉,通常一只脚在水里,一只蜷于腹下,脚踏两只船,一旦有事,快速反应,立即起飞。

声音嘹亮。黑颈鹤被带到人间,受了不少委屈,毕竟有升天的梦想,所以常常会仰天长啸,向王母娘娘抒发心中的愿望,时间长了,也就把脖子拉得老长,整个结构就像一支弯曲的管乐器,叫声像一连串的号角声,高亢、响亮、激昂,颇带音乐味。所以: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对食物的要求简单。以青蛙、昆虫、小鱼,以及水生植物的嫩叶为食,也吃包谷、洋芋、蔓茎、很少糟踏庄稼,并帮助老百姓消灭害虫。但因为黑颈鹤名气大,即便是其它鸟糟蹋了老百姓的庄稼,也都让人以为是黑颈鹤所为,所以,也存在人鹤争地、人鸟争地的矛盾。

赋予鹤的文化元素

作为一种吉祥祈寿的鸟,鹤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鹤文化已深入到我们民族的意识深处。几千年来,鹤在东方宗教传统和神话中一直具有崇高的地位。在中国,鹤是长寿、好运、幸福和婚姻美满的像征,常与神仙联系起来,与鹤有关的艺术品更是举不胜举。在北京的紫禁城,皇帝的王座两侧就是以鹤为造型的雕塑。至今的民俗画里,还常见仙鹤与童子相伴出现。

太平吉祥。在民间吉祥图案中画鹿、鹤、桐、椿取其谐音,称为鹿鹤同春,也叫六合同春。六合,指天、地及东、南、西、北四方。颐和园乐寿宫前有两组鹿、鹤、瓶的铜塑,取其谐音,叫六合太平,有太平盛世的意思。

寓意长寿。古人认为,鹤是羽族之宗长、仙家之骐骥,鹤七年一小变,十六年一大变,百六十年变止,千六百年形定,寿不可量。鹤又是像征吉祥的长寿鸟,古画中往往把鹤和松连在一起,象征”“松鹤延年,对长寿老人,又有鹤发童颜的说法,此谓鹤寿之说。

彰显高贵。有一个成语叫做鹤立鸡群,鹤休息时,常常直立身体,伸起长颈,向四方了望,故有鹤望鹤立鸡群等词语,并引申比喻到人的身上。清代更是将一品文官补服的徽识,定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黄鹂、九品为鹌鹑,将鹤的地位提高到仅次于龙凤的崇高程度,而与一品武官徽识——神话中的麒麟分庭抗礼。这是鹤的文化地位的又一次腾升,即贵族化了。

形容老人仙逝。传说中鹤是王母娘娘的乘骑,并且成仙的人能化而为鹤,所以即便成不了仙的女老人去世,也说是驾鹤西归,或者驾鹤西宴

此外,历代文人墨客更是藉鹤抒情,以鹤言志:三国时的才子曹植写有《白鹤赋》;南北朝时期的鲍照有《舞鹤赋》;宋代大文豪苏轼写过《放鹤亭记》。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以及,成语典故中的鹤立鸡群闲云野鹤梅妻鹤子等,人们更是耳熟能详。

观鹤要讲缘分看运气

这话听来有几分迷信的色彩,但真正进入大桥,你就会有一种要试试运气的想法。因为,黑颈鹤是神鸟仙鹤,当地老百姓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老雁鹅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到的!既然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到,观鹤自然要讲各人缘分和运气了。

来不过九月九,去不过三月三(农历),这是当地人总结黑颈鹤落脚大桥的大体时间。活动地点,主要集中在大桥、杨梅山、李家湾、磨盘卡、地得卡5个村公所辖区,核心区面积1400公顷,为水库库尾沼泽、草场和农地。

观鹤,首要的就是要比太阳起得早,赶在在太阳未出来之前。此时正是鹤醒后,大批的黑颈鹤开始活动的时刻。不信你看:有的在水中梳妆打扮;有的在湿地集体出操晨练;有的一家三口,在一起小聚,其乐融融;有的悠然自得,在湖边踱来踱去,显出几分绅士风度;有的仰天长鸣,一展歌喉;有的翩翩起舞,展示优美的舞姿,有的打闹嬉戏……随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鹤们开始飞离栖息地,到山坡上觅食。这是最壮观的场景,这是最难得的剪影,一排排黑颈鹤,飞出水面,飞出草地,飞向林子,飞向天空,腾云驾雾,瞬间在你眼前消失。此刻此景,万丈豪情,放飞的也许是一抹惆怅。回看眼前,曙光普照,波光潋滟,又是另一番景象。

如果早晨与黑颈鹤无缘,那么就只有中午碰碰运气,因为黑颈鹤一大早出去觅食,吃饱的就会在中午返回休息,开始新一轮的活动,下午再飞出,然后日落又飞回栖息地,非常有规律。但中午之后飞回的黑颈鹤三三两两,也许根本就不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要一睹芳容,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所以,看鹤的过程,实际上是个耐心守候的过程。

到大桥观鹤,运气好,碰上了,也千万不能激动,你必须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小心翼翼,敛声屏气,一步步的试探着靠近,才不至于吓走了黑颈鹤。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扮成当地人的模样,扛着相机和脚架,装成是扛着锄头的样子,不猫腰,不放轻脚步,更不鬼鬼崇崇,像做贼似的,而是大大方方走过去,用当地老百姓的话吆喝两声,那鹤以为是一家人,也就放松了警惕,任你凭端靠近观赏、拍照。此法灵不灵,恐怕也要讲缘分看运气。

 

肆、护鹤恋歌

 

所有的鹤都有故事

所有鹤的故事

都是一首首对鹤深深的恋歌

           ———湖冰

顺势而谋为鹤乡

自1994年大桥被设立为省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之后,每年到大桥越冬的黑颈鹤逐年递增,到2005年,已经由原来的几百只,发展到了上千只,而且,随之而来的其它候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是叫人欢欣鼓舞,也是叫人无端担忧的事。大桥能否承担得了这么多候鸟的栖居?又如何处理人鹤争地,人鸟争地的矛盾?为此,乡党委、政府顺势而谋,主动出击,提出以打造人、鹤、自然和谐发展的滇东北旅游胜地为目标,先后筹措资金100万余元,完成了大桥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大门、停车场、小桥、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紧紧抓住 2006年2月晋升为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大好机遇,积极筹划,认真准备,争取多方支持,于2006年11月28日,在保护区范围杨梅山成功举办2万余人参加的以人鹤相亲,迎鹤之旅为主题的会泽·大桥首届迎鹤节。迎鹤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大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时间,国内外八十多家网站纷纷报道或转载了有关大桥迎鹤节和鹤的消息文章图片,而且是大桥乡有史以来的一次规模宏大的盛会、盛事。以此为契机,2007年,大桥乡又趁势而上,多方筹措资金50余万元,相继完成了鹤舞高原鹤鸣九天等旅游景点建设。为让更多的人游大桥、写大桥、摄大桥,又相继开展走进大桥—-鹤之旅征文、举办黑颈鹤风光摄影图片展,邀请电视台、网络媒体制作旅游节目,邀请云南电视台六频道《旅行+》栏目组、曲靖电视台、会泽电视台制作节目,宣传鹤乡的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为做好黑颈鹤的保护工作,鹤来的季节,县林业局、大桥乡每年都要聘请护鹤员长期在保护区内进行巡查,时刻关注黑颈鹤的生存状态。碰到冰雪天气,县林业局、大桥乡每年都要组织干部职工、学生及当地老百姓向黑颈鹤及其他鸟类投放食物,帮助黑颈鹤及其他珍稀鸟类度过严冬。

 痴”王高祥

到大桥摄影、观鹤的人们,几乎都知道大桥有一个叫王高祥的人,可以这样说,是鹤成就了王高祥,使他走上了摄影和护鹤的道路,使他成了 “曲靖市2006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曲靖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2009年度云南教育风云人物

九十年代初,只有20来岁的王高祥来到李家湾小学任教,那时住校的就唯有他一个外地人,为了打发枯燥寂寞的时光,王高祥经常独自一人到水库边散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在水边觅食行走的黑颈鹤,样子很潇洒,问当地人,得知这种鸟叫老雁鹅。出于喜欢和好奇,他从宿舍翻出那台很久没有碰过的已经过了时的 “长城牌相机,开始拍摄老雁鹅,然后带回县城冲洗。看到冲洗出来的照片上,雍容华贵、典雅端庄的老雁鹅,王高祥更是喜不自胜。为了更多地了解老雁鹅,王高祥开始关注、搜集资料,并得知这种鸟叫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随着对黑颈鹤了解的不断深入,王高祥发现,自己已经迷恋上了这远方飞来的神鸟。于是,在工作之余,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黑颈鹤的拍摄、保护和宣传之中。爱鸟护鸟要从娃娃抓起,自己的三尺讲台其实就是宣传保护黑颈鹤最好的阵地,通过学生影响家长,通过家长影响社会。这是王高祥的初衷。有了这样的认识,黑颈鹤一来,他就有意识地把课堂搬到黑颈鹤活动的地方,向学生讲解鹤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写出观察日记,并带领学生积极投身于爱鹤护鹤喂鹤的行动中。为给黑颈鹤储备过冬的粮食,在玉米、土豆收获的季节,王高祥就带着学生到田间地头去捡拾农民遗落下的庄稼,等到冰天雪地的冬季来临,投放给难以觅食的黑颈鹤食用。但捡拾的粮食还是不够黑颈鹤越冬,王高祥就自己掏钱买粮喂鹤。非但如此,1998年,王高祥还积极倡导本校热衷于护鹤的老师和学生,成立了鹤舞高原爱鸟兴趣小组,2001年,发展成为学校全体师生参与的以根与芽项目为指导的鹤舞高原爱鸟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成立以来,以办讲座,搞研讨,搭护鸟棚,进村宣传等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爱鸟护鸟活动,并逐渐贯穿于学校教学过程之中。为让更多的人了解鹤,爱护鹤,2003年,王高祥毅然贷款6万余元,在自己家里创办了公益性质的鹤舞高原爱鸟护鹤宣传馆,展示家乡的黑颈鹤及其他水鸟图片100余幅,自己担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为了记录黑颈鹤及其他水禽的生态资料,王高祥省吃俭用,投入资金达5万余元自行设计或购买设备,现已积累生态底片2万余帧,考察日记5万余字,其中还记录了云南首次发现的4种珍稀鸟类。他所写的6篇考察报告及学术研究论文分别在《中国鹤类通讯》、台湾《鸟禽天地》、《黑颈鹤》等鸟类研究专业刊物上发表。

十多年来,王高祥头脑里一天到晚想着的都是黑颈鹤的事情。可以这样说,黑颈鹤已成为王高祥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黑颈鹤来了,他睡不安稳,老是为他们的温饱担一份心;黑颈鹤走了,他又觉得心里空空荡荡,老是计算着他们归来的日程。因为鹤,有人誉他为‘鹤痴’,确实除了鹤,王高祥心里似乎也没太多的牵挂;因为鹤,有人笑他为‘鹤人’,因为他们说,王高祥的有些动作是从黑颈鹤仿生来的;因为鹤,当地的老百姓称他为管鸟的老师;也因为鹤,还有城里的一帮摄友们,还戏称他为‘老黑雀’,确实为了鹤,王高祥被晒成了一只老黑雀。

传闻,王高祥除了熟知鹤的习性,还懂得鹤的语言,特别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积累,王高祥已经具备了鸟从空中飞过,就能判断是什么鸟,黑颈鹤从眼前飞过就能瞬间确定有多少只的能力。

农民摄影家杨华

杨华是个农民,当过兵的农民,但杨华又是搞了二十多年摄影的人,被大家尊称为农民摄影家。1988年5月退伍回家的杨华,开过照相馆、打过工、打过蜂窝煤、开过中巴车、大货车,几乎什么活都干过,但是,二十多年来,无论以什么谋生,他都没有放弃自己喜爱的事业——摄影。为了拍摄黑颈鹤,2002年杨华拖家带口来到了大桥,一边从事各种营生,一边摄影,2005年,开起了小馆子,取名为荣华农家乐,后来,又挂取了另一块牌子大桥黑颈鹤摄影休闲园, 专门接待外地到大桥旅游观光的游客,并热心地为这些外地人做起了义务导游。不仅如此,杨华还在自己的荣华农家乐连续举办了三次杨华黑颈鹤风光个人摄影展, 每次展出作品80余件,让前来参观的人在大开眼界的同时,忍不住感慨嘘唏,感慨他在生活依然艰辛的情况下,对人生的那份豁达,对摄影事业的那份执着,对大自然那份热爱,对黑颈鹤的那份痴情。

此外,他还积极筹划,主动发起,于2011年2月23日,在大桥挂牌成立了会泽县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协会以维护生态环境、保护世界濒临灭绝物种黑颈鹤为宗旨,目前已发展90名会员。协会成立后,在冰雪大雾天气,曾多次组织志愿者多次开展人工投食,大面积清理保护区内垃圾,发放爱鹤护鹤宣传单上千份……一系列的活动,使杨华也成了地方上小有影响的人物,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村民的护鹤意识

护鹤员蒋仕学,今年55岁,老家房子原来在黑石包,因为水库的原故,老家成了《消失的村庄》(在大桥取景拍摄的一部电影名字,据说,宣传的也是保护生态,保护鹤,村庄被迁出)被迁到了现在的海家村。当时,被迁出的有10多家,土地被淹完的有10户。但是蒋仕学说,为了鹤,他们心甘情愿。说起护鹤20多年的历程,蒋仕学饶有兴趣,滔滔不绝讲了许多发生在他身上的护鹤故事。为了鹤(当然也包括其它鸟),蒋仕学曾经和别人吵过架、干过仗、抢过打鸟的枪,也曾经在梦中被鹤的叫声惊醒,半夜三更到水库边查看情况。有一次,杨梅山来了一个外地人,车停在山脚下,人就扛着枪上了山,当地人一看,断定是来打鸟的,要么打野鸡,要么打憨斑(斑鸠),因为,山上这两样鸟都多,于是,打电话给蒋仕学,本来,六、七月份,已不是护鹤的时间,但蒋一听,二话没说,丢下手中的农活,马上带了袖套就过去,一看,车子还在,打鸟的人不在了。蒋就耐心地在车子边守着,一直守了两个多小时,打鸟的人来了,收获还不小,手里拎着三只憨斑。蒋上去问,整那样的?打鸟的人说,你管我是整哪样的!蒋把袖套拿出来戴在手上说你看清楚了,会泽县环境保护护鹤员。那人一看,笑了,你是护鹤员,与我打鸟有那样相干?蒋仕学说,这里是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入保护区就与我有关。打鸟的人要他拿管理的证明看,蒋拿不出,就打电话给乡上,打鸟的见势不妙,拎了枪就要上车,蒋就去缴对方的枪,两人抢了起来,一个拉枪筒子,一个拿枪管,周围多少老百姓过来看,说,不交枪就扭送派出所。打鸟的人只好蹲在地下求饶,最后经请示有关领导,罚款五百块钱方才了结此事。为了护鹤,管鸟,蒋仕学对熟人也不留情面,只要谁敢动鸟的一根毫毛,他就要管,因为他是乡上聘任的护鹤员,虽说,一年也就是黑颈鹤来时发给5个月的工资,一月也就是百十块钱,但他无所谓,何况,当地还在很多人,一分钱也没有,不也经常管这类闲事?

就说去年的冬天,地德卡村委会的村民朱金贤就冒着严寒,走了五公里的山路,亲自把一只受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送到了乡政府,据说,这只灰鹤是在夜间飞进他家的,在家听到噗哧噗哧的声响,朱金贤四下一看,就发现了这只受伤的灰鹤,至于是如何进入他家的他也不清楚,因为担心鹤病情加重,所以,天一亮他就匆匆忙忙的把它背来(加到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管理所)了。这就是村民护鹤意识。类似的故事每年都在发生,有懂一点医道的还专门为鹤包扎过伤口,有的发现冻伤的鹤还为之暖过身,有的经常为找不到食物的鹤喂过食。

虽然大桥的鸟多了,会给当地的农民造成不小的损失,譬如,每年春季,各家纷纷种上洋芋的时候,喜食洋芋的黑颈鹤就会从很深的泥土里将其啄出食用,但是,纯朴的农民们却毫无怨言,依然把把黑颈鹤当作神鸟一样呵护着。而且,不仅仅是对鹤,对其它鸟,老百姓也是一样的关爱。久而久之,老百姓在地里耕种的时候,成群的黑颈鹤和各种各样的鸟,就会跟在耕犁后面悠闲的捡食吃,尤其是在洒满阳光的午后,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的黑颈鹤,以及其它水鸟、林鸟们,与耕作的农民,耕地的牛,地头玩耍的小孩,近在咫尺,其乐融融地相处在同一块地里,就自然构成了一副人鹤相亲,人鸟相依的和谐大家庭的画面。

 

伍、冬天里的春天——雾凇奇观

未知的地方

拥有太多太多的期待

蓦然回首

惊喜和快乐的新芽

长满树枝

         ——湖冰

 

看雾凇,就像一夜之间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所以叫“梦送”。 特别是长在念湖水中、念湖岸上的雾凇,让人以为她们是一夜之间由大桥上千只黑颈鹤幻化而来的仙女,让人如痴似醉,如梦似幻。

北国风光之最

冬天到大桥看黑颈鹤,应当是每一个到大桥的人心中最美好的愿望。如果一个不小心,在某一天早晨,在看鹤的路上撞上了神奇美丽的雾凇,也许,你把看鹤的事也忘了。脑海里涌动着的就只有两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或者,也没有诗,只当是闯入了一个诗化般的梦境、仙境,那便是大桥的雾凇奇观。

 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1500多年南北朝时代宋·吕忱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水气或雾滴受冷在树枝等物体表面凝结面的不透明松散冰晶。一般是白色或乳白色的,内部结构间有较多空隙,表面粒状凸起。通称树挂。但也有不少文人雅士,根据地各自的性情爱好给它起了很多有意思的名字,譬如,因为它皎洁晶莹,像盎然怒放的花朵,被称为冰花;因为它在凛冽寒流袭卷大地之时,像高山上的雪莲,凌霜傲雪,在斗寒中盛开,被称为傲霜花;因为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精美艺术品,好似琼楼玉宇,被称为琼花;因为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挂满枝头,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被称为雪柳。不过,在大桥,名字就没有诗意了,叫,老百姓习惯把这些结晶的冰统统叫凌,不管在树上,还是在草尖,都叫凌。

雾凇,最有名的当数吉林,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吉林市自1991年起,每年一月举办一次雾淞冰雪节。江泽民总书记1991年在吉林市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秉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之句。1998年他又赋诗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可见江总书记对雾凇的喜爱。

童话世界

大桥的雾凇虽没有吉林雾凇那么大的名气,但在大桥,或者说在云南,因为它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就造就了他神奇美丽的雾凇奇观。

大桥海拔高,境内最高处轿子山海拔3010米,最低处梁家大沙坝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雪日40天左右,属高寒冷凉天地区。大桥水库,亦即念湖,海拔2500米,水域面积13.5平方公里,奇妙的是库容5604万立方米湖水,冬季常常是表面结冰,冰下温度却保持在零度以上,这就形成十几公里湖面临寒而不冻的奇特景观,同时也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必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足够的低温和充分的水汽。湖水与空气之间巨大的温差,将湖面源源不断释放出的水蒸气凝结在岸边,凝结在方园十几公里山上、树上,从而形成了通常所说的树挂,即雾凇。

清晨,大桥的雾凇形成的时候,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银妆素裹,玉树琼枝、冰花雪露,分外妖娆。湖岸上,一排排杨柳凝霜挂雪,枝枝柳条宛若玉枝垂帘,婀娜多姿,美丽皎洁;山坡上,一棵棵松树戴玉披银,簇簇松针恰似雪莲盛开,凌霜傲雪,晶莹剔透;还有其它的树木、枯草、藤蔓,以及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经过冰雪的点化,上天的雕琢,也都银光闪烁,姿态万千,童话般地陈列在让人眼花潦乱的琉璃世界。

特别是长在念湖水中、念湖岸上的雾凇,在袅袅升腾的雾气中,一棵棵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如梦似幻,像是即将出嫁的新娘,穿上洁白的婚纱,有的款款深情,有的妩媚动人,有的温柔羞涩,有的落落大方,让人以为她们是一夜之间由大桥上千只黑颈鹤幻化而来的仙女,让人如痴似醉,如梦似幻。

丰年之兆

雾凇不但美丽冻人,而且还是丰年之兆,宋代散文家曾巩《冬夜即事》诗即有所载: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门雾凇寒。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廉看。宋人称雾凇,而以为丰年之兆。其实,雾凇不但是丰年之兆,还是健康之保护神,从有关资料显示,雾凇对自然环境、人类健康都有很多益处。雾凇是空气清洁工,有净化空气的功能。雾凇初始阶段的凇附,吸附微粒沉降到地面,净化空气,是天然的空气清洁器。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观赏雾凇时,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的原因。另外,雾凇还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负氧离子,也被人们誉为空气中的维生素环境卫士长寿素等,它有消尘灭菌、促进新陈代谢和加速血液循环功能,可调整神经,提高人体免疫力和体质。

如此,看雾凇,既欣赏了美景,又怡悦了身心,还有丰年之望,健康之好事,何乐而不为?宋末黄震在《黄氏日钞》中较为玄妙的梦送一说,说这雾凇是夜间人们做梦时天公送来的礼物,听来有点像西方圣诞老人送圣诞礼物一样,但愿你心想事成,在一夜之间,看到大桥的雾凇。

看雾凇三步曲

观赏雾凇,有一种说法叫做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看来这是看雾凇的三步曲,即看雾凇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夜看雾,看的就是雾淞因何而生?指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湖面上出现的雾景,时间通常在夜里十点来钟,开始湖面上缕缕雾气,继之雾气越起越大,越大越浓,竟至滚滚滔滔,迅速向湖两岸的湿地里、山坡上、树林间,飘流、弥漫、集结,于是,雾气给万木和草丛都披挂上的洁白的霜花,而且越挂越厚,依托着树,渐成为雾凇。晨看挂,看的就是一夜之间形成的树挂,真是一夜寒烟起,万树梨花开,赏的是冬天里的春天,恢宏而壮观。待到近午赏落花,看的是近午时分,雾凇因何而去?临近中午,太阳当空,树挂脱落,先是一片一片,继之银片飞舞、落英缤纷,虽为壮丽,却不免让人叹惋,雾凇之美,美得短暂,美得昙花一现。

其实,你也不必叹惋,兴许就在你怅然若失,不经意间,让你为之神往的黑颈鹤,已经在寒塘渡鹤影

 

           万亩盛开洋芋花

           羽状的复叶

           拒绝任何一种奢侈的嘲弄

           白色抑或蓝色的青春

           让夏天朴素自然亲切如初

           其实走得在远

           遇上它

           故乡就望在碗中装在心底

                    ——湖冰《等待》之《洋芋》

 

就在春天红土地上的荞子花、油菜花、萝卜花渐次消隐的时候,万亩洋芋花却在夏天的红土地上盛开了,放眼望去,绿油油的叶和盛开的花,漫山遍野铺展开来,接地连天的洋芋花海,汹涌澎湃,带着醉人的清香,直沁心脾。

云南最大的马铃薯基地乡

有一则笑话,说某博士到某地挂职多年,就要功德圆满之际,当地政府为之摆酒设宴,席间因为多喝了两口小酒,兴之所致,于是推心置腹、仗义执言,不无感慨地说:通过多年的调查,鄙人终于把我市的三大产业搞清了,就是土豆、洋芋、马铃薯!弄得一桌人笑得喷饭。照此一说,云南省最大的马铃薯基地乡大桥也有三大支柱产业:土豆、洋芋、马铃薯!权且一笑。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稻、麦和玉米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安第斯地区,马铃薯作为粮食消费已有8000年的历史。自从西班牙人16世纪将其带入欧洲后,它在全球迅速传播。马铃薯每到一个国家,都有一个特殊而有趣的名字,意大利人叫地豆,法国人叫地苹果,德国人叫地梨,美国人叫爱尔兰豆薯,俄国人叫荷兰薯;在中国各地,马铃薯的称呼又有不同,东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广东及香港称之为薯仔,更普遍的叫法则是洋芋。在大桥,人们习惯上也把马铃薯叫洋芋。显然,这称呼与洋枪、洋炮、洋火、洋酒、洋人一样,凡冠之以字的名字大都是外来货。在马铃薯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它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为饥饿者提供救荒食物。马铃薯引种到中国,历经了二百多年后才得以在全国推广。其缘由是乾隆末年人口剧增,以及频繁的迁徙流动,增加了高产作物马铃薯种植蔓延到各地的可能,到乾嘉之际引种至各地,不召自来,何其速也。到19世纪我国东西南北已有10多个省种植马铃薯。

大桥乡地处高寒冷凉山区,红土地和冷凉湿润的高原气候,正适宜耐旱耐贫瘠,喜冷凉的马铃薯生长,因之,大桥乡的马铃薯多年以来都受到国际的关注和国内的重视,被列为国际马铃薯研究基地,并成为云南最大的马铃薯基地乡和种薯基地乡,年种植马铃薯5.3万亩,年销13万吨。

洋芋开花赛牡丹

就在春天红土地上的荞子花、油菜花、萝卜花渐次消隐的时候,就在春天满山遍野的花争奇斗艳,纷纷退了潮的时候,万亩洋芋花却在夏天的红土地上盛开了,放眼望去,万亩连片,千亩同种,百亩同行的高垄双行马铃薯丰产示范园,绿油油的叶和盛开的花,漫山遍野铺展开来,接地连天的洋芋花海,汹涌澎湃,带着醉人的清香,直沁心脾。那绿色的波涛便是金风吹起的一簇簇的洋芋叶子,那波涛涌动着的白色的、紫色的浪花,便是一簇簇的洋芋花,有时又像是万千蝴蝶在绿海中随风起舞,弥漫着无限生机。万亩红土地,一下成了花的世界,绿色的海洋。细看,点缀在万绿丛中的片片白花、紫花,又像是绿地里撑起的一把把小洋伞,在为绿色的世界撑起一片凉阴。

俗话说,洋芋开花赛牡丹,把洋芋花和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作比,听起来似乎有些不自量力,也有些自夸自大的嫌疑,但认真比较,不说赛,却也有几分相像,而且,不仅仅是洋芋花像牡丹花,洋芋茎、叶也酷似牡丹的茎和叶。况且,当时的欧洲人也是把它作为奇花异草栽培以供观赏,就像中国人赏牡丹花一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到今天,洋芋开花不是单纯的为了供人欣赏,而是为了累累的果实;洋芋的果实,也不像是其它的果实一样,高高的挂在枝头,而是深埋在土里,不炫耀、不张扬,以淳朴,憨实的个性,以普普通通的身份,无怨无悔走进寻常百姓家。

美,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所以,有人为洋芋抱不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满身的眼睛,流着怀才不遇的泪水。其实,这是诗人的委屈,诗人的怀才不遇,洋芋早已把自己定位在普通的、大众的圈子,无论你把它当作主粮也可,当作蔬菜也可,它都无所谓,因为它心甘情愿成为千千万万人的普通食品。而且,无论人吃也好,猪吃也罢,洋芋都一视同仁、慷慨大方,以乐于奉献为荣,以斤斤计较为耻。

大桥人的洋芋情结

在大桥,洋芋确实成了大桥人发家致富的根本,一年收获十多万斤的人家大有人在。因为生在高寒山区,大桥主产的是洋芋,所以,红土地上生长的大桥人祖祖辈辈都与平实的洋芋打着交道,在闹饥荒的年月,粮食不能维系基本生存的条件下,大桥人把洋芋当作主粮,维系了生存;在没有足够粮食满足温饱的情况下,大桥人用洋芋作为主粮的重要补充,填充了基本的生活所需;即便是今天,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条件下,大桥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还是自家地里的洋芋:大桥人子女读书靠的是洋芋,添置日常生活用品靠的是洋芋,操办红白喜事靠的还是洋芋。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大桥人已形成了深深的洋芋情结: 是洋芋养活了大人,也是洋芋提高了大桥人的生活质量,洋芋是大桥人的救命根子,洋芋是大桥人走向富裕的路子,洋芋和大桥人生命相连、息息相关,即便是生活改善了,洋芋已退出了主粮的位置,大桥人也一日三餐离不开洋芋,甚至,一天见不到洋芋,也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大桥人对洋芋是珍爱的,尊重的,依恋的,是离不了,也离不得的。在大桥人的眼里,洋芋虽然不值钱,但洋芋是自家地里种的,洋芋是自家的。

在大桥,吃洋芋可以说是花样繁多:在做法上,可炒、可煮、可炖、可蒸、可炸、可烤;在形式上,片片、丝丝、丁丁、坨坨,糊糊均可;在口味上,可酸,可辣,可淡,可荤;特别是以洋芋作主要原料做出的菜肴,更是名目繁多,如洋芋鸡、火腿洋芋、洋芋巴巴、洋芋粉炸鸡蛋、洋芋饭、麻辣洋芋丁、酸汤洋芋、老奶洋芋等等。有人说,在大桥光洋芋一样,就可以办出一桌丰盛的洋芋全席来。

有一句人们经常说的话:吃洋芋、长子弟。大桥的洋芋一直以来,因形态好,芽眼浅,皮色红润,口感好,味道佳而远近闻名,并远销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出口越南、缅甸等国。吃大桥的洋芋,不但长子弟,而且,因为大桥的洋芋生态、科学、环保,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和中养胃、健脾利湿;宽肠通便,降糖降脂;美容养颜、补充营养,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成为亲戚朋友间的馈赠佳品。事实上,不仅仅是大桥的洋芋,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的追求,所有的洋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青睐,价格也一度上涨,并从寻常百姓家走向了高档餐桌,变成名副其实的金蛋蛋

洋芋哺育了大桥人,洋芋也滋润了大桥人。于是,在大桥,每当洋芋收获的季节,大桥乡的农民便沉浸在节日般的喜悦里。收获的汗水虽洒了一地,但灿烂的红土地上那白花花的洋芋,却让农民们心满意足,空前欢喜。此时,天蓝水清,白云缥缈,满载洋芋的马车、农用车、大货车便忙忙碌地奔跑在乡村公路上,赶集似的。这是大桥乡最热闹的季节,也是大桥乡最喧嚣时刻。此时,如果那些劳作在洋芋地里的姑娘、小伙们,春心蒙动,情窦初开,扯开嗓子,互相对上两句野性十足的山歌,那大桥的红土地就会更加的火辣和热烈。

大桥人感激洋芋。如果你到大桥,你对洋芋也有一份感情,大桥人定然会好好的焖一锅洋芋招待你,并为你献上一首优美而动听的山村小调,让你在品尝农家风味的同时,也领略一下乡村风情:

洋芋开花小乌色

今天来些新鲜客

没得哪样待成你

焖锅洋芋待宾客

山歌一方面表现了大桥人对洋芋的喜爱,另一方面,大桥人也像大桥的洋芋一样:实在,实在得像个洋芋一样;厚道,厚道得也像个洋芋一样。大桥人质朴、本分、善良,不炫耀、不张扬、不虚情。但大桥人热情,好客,有哪样好吃的就用哪样招待你。如果不信,你随便走进大桥的一农家小院,主人准会为你焖上一锅洋芋,那黄生生的洋芋,就着辣子、卤腐、酱,真是越吃越有滋味,越吃越有情调,越吃越有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柒、赵氏族人的擀毡工艺

关于独具匠心

让我们的感悟

与充满乡情的毡品

一同透彻

       ——湖冰

 

杨梅山村是有名的毡匠村,村里赵氏家族的擀毡制品, 冬暖夏凉、遮风挡雨,对中老年风湿麻木有辅助疗效,可以说是当地的一绝,远近闻名。

历史上的“毡匠村

杨梅山村是有名的毡匠村,村里赵氏家族的擀毡工艺,可以说是当地的一绝,远近闻名。2005年10月31日,以其为核心的会泽擀毡工艺被曲靖市(曲政发【2005】90号)公布为全市139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之一。

赵氏祖先于200多年前从南京搬迁至贵州威宁,再迁至宣威,最后到杨梅山定居,那时杨梅山属于巧家管辖。因当地气候寒冷,为抵御寒潮,赵氏的先辈们着手擀制毡子、毡褂、毡帽、毡衫等羊制用品,以保暖防湿。年长日久,不断改进,赵氏家族擀制的羊毛毡不但受到了家族人的喜欢,而且受到了外族人的青睐,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于是,尝到了甜头的赵氏族人开始把擀毡作为谋生的手段,逐步弃农从、从,举全族之力,投入擀毡事业:有的在家里办起了小作坊,以家为厂,在家作业;有的扛着擀毡工具外出擀毡,四海为家,闯荡江湖;有的背着各家擀的毡,走村串巷,四处叫卖,开始从商。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赵氏毡业逐渐兴旺发达,红红火火。

据年已花甲的赵洪书老人介绍,赵氏族人先前来的是老哥俩个,后有七个老祖辈,其爷爷辈哥五个,就因为擀毡业发了财,解放后(1951年),四家被划成了地主,一家划成了富农,从此,灾祸不断,赵氏族人的擀毡工艺也全部停了业。之后,直到1976年之后,生产队开始集体经营,赵氏家族懂手艺的人又都成了师傅,并规定一个师傅必须带两个徒弟,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集体擀毡便这样开始了。几年下来,不但姓赵的,其他姓氏的人家也学会了了擀毡,用赵洪书本人的话说:啥子人都会擀,轱辘团转( 注:周围 )一百、两百人都会。所以,杨梅山村又被人叫做毡匠村。改革开放后,杨梅山村以各家为单位,纷纷以毡为业走向市场,但却因为技术和其它原因,或学艺不精,或粗制滥造,或以次充好,带来了市场负面效应,销路一度不畅,多少家不得不停产另谋出路,或者,年轻一点的干脆一抬脚,外出打工,放弃了刚学到手的一门技术。以致发展至今,从业者不到十户,更为有趣的是,毡匠又都成了赵姓一族,如赵洪书、赵勇书、赵书跃、赵书玉等。

擀毡艺人赵洪书

赵洪书,20岁就出师独立干活,现在家中专门从事擀毡工艺。从业几十年来,他不断探索、创新,自成体系,其产品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已超越了原来单纯御寒保暖的作用,而发展成为艺术品,如壁挂、地毡、桌毡,图案也多姿多彩,依各人的喜好而设计。色调由单一的白毡逐步发展为红毡、多色图毡,特别是以鲜艳热烈的大红作为底色,配以绘工细腻的精美图案,既传承了十八朵老花雍容华贵的民族风格,又增添被当地老百姓奉为神鸟的黑颈鹤以及众多的水禽图案,既突出地方特色,彰显文化,又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传统的毡子中间一个圆圈形图案,图案上有的写字,如字,字,有的画、画凤凰,图案的左上方、右上方和左下方、右下方,也分别画有各种吉祥的虫、鸟、兽、花等等,如蝴蝶、仙鹤、牡丹花等。夸张的手法,生动的图案,浸透着浓厚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代表着人们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望。后来在传统的图案基础上,赵洪书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注入了刺绣的内容,有的绣字,有的绣花,有的绣十二属相,更显多彩和丰富。

赵洪书介绍,他们擀制的产品,均以优质绵羊毛作为基本原料,尤以东川轿子雪山的羊毛最为上乘,而且选择羊毛分为三发:三月毛、六月毛、九月毛,尤以六月毛为最佳。在工艺流程上,经过弹、铺、揉、画、煮、染、洗、晒等8个工序制作而成,一般完成一个工艺流程需要6天时间,弹,就是把羊毛弹绒;铺,就是把羊毛铺在帘子上,再在上面加一块帘子,用脚踩踏,差不多时取出;揉,就是把取出的羊毛用绳子捆住,在搓板上用脚踩揉,结实后晾干;画,就是画图案、花纹,画图不是用一般的笔画,用的是木笔,笔尖为钢丝,画前用麦面固定羊毛,然后再用特制的笔在上画所需的图案、花纹;煮,就是本地说的煮毡,就是把画好的羊毛放入锅里煮;染,就是染上颜色;洗,洗干净;晒,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晾干。由于赵氏祖传的擀毡制品,一是有较高的适用价值,冬暖夏凉,冬天御寒,夏天防潮,热天遮风,雨天挡雨,对中老年风湿麻木有辅助治疗作用,倍受高寒冷凉山区人的喜爱;二是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突破了传统的防潮保暖功用,可观赏、可珍藏、可作为房间装饰,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三是产品种类齐全,地毯、座垫、桌垫、车垫、沙发垫、毡衫、毡褂、毡帽,毡袜等,应有尽有,所以,畅销云南、四川、广州、武汉、香港、台湾、缅甸等地。但因为是传统的工艺,小作坊生产,所以,还是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用赵洪书本人的话讲,现在市场销量很大,很好卖,就是做不出来。为什么做不出来,首要的当然是资金短缺,其次就是缺少帮手,找不到徒弟,年轻人一心就想出去打工,所以,一年做不了多少,往往只能满足定做的,收入也不多,5、6万元。

作为一门工艺,在2005就被曲靖市列为全市139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之一的会泽擀毡工艺,如何才能有效保护、不断传承,走出小作坊,做强做大,适应市场需求,这也许不仅仅是赵氏族人需要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捌、流光溢彩红土地

当我们以一种优美的姿势

在红土地上劳作时

我们就像一粒粒种

渐渐丰满红土地的心

           ——湖冰《等待》之《红土高原》

 

“十里八村皆风景,一年四季有奇观。”这就是大桥动感的红土地上演绎的流光溢彩。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有这样一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大桥旅游玩什么

因为黑颈鹤,外面的人终于知道在乌蒙高原,大山深处,有一个叫大桥的地方;也因为有黑颈鹤,外面的人到大桥的初衷就是为了观鹤、拍鹤。于是,形成了一个固有的观念,没有到过大桥的人,或者说偶尔到过大桥的人,以为大桥的旅游是季节性的旅游,是黑颈鹤到大桥越冬时的旅游。还有人说得更直白:大桥旅游玩什么?玩鸟! 如此一来,大桥很多的自然风光,天下奇观,就被黑颈鹤的光环遮蔽了。殊不知,真正深入大桥,切身感受大桥,人们往往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大桥是美的,美得让人留连,美得让人震撼。

十里八村皆风景,一年四季有奇观。这就是大桥动感的红土地上演绎的流光溢彩。进入大桥,无论什么季节,无论你身处何处,热血的红土地都会有不同的景观呈现,像幻灯似的,以红土地为底色,把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绿树,以及各种颜色的花花草草,组合成不同的板块,共同构成在一个完美的光影世界里,幻化出一副副色彩斑斓的油画,栩栩如生的水彩画。

而且,大桥的红土地每年的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景等待你,春季莺歌燕舞、百花争奇斗艳;夏季绿波涌起,洋芋花百浪涛天;秋季满目金黄,红土地上刚出土的洋芋一路狂欢;冬季黑颈鹤引颈高歌,雾凇、油菜花、荞子花、萝卜花,粉墨登场,竞相表演。

而且,在不经意间,你会捕捉到鸟的掠影,农民躬耕、人鹤相亲的图景,你会碰到万道霞光中迎面驶来的小马车……

两个盛大的民俗节

在大桥,如果能赶上大年初一和五月端五两个盛大的民俗节,那也是一大幸事。在这里,你将可以感受到大桥的民族服饰风格,生产生活用具特色,以及山歌风味特色。

大年初一,大桥人,还有马树人、五星人、乐业人,以及周边乡镇的人,大家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像是赶集,又像是走亲戚,访朋友,会恋人,都热热闹闹的往同一个地方赶,这个地方就是大桥杨梅山国家黑颈鹤保护区大门内外的乡街子一带,这天,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驾机动车来的,赶着马车来的,骑着单车来的,走路来的,纷纷汇集在了一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一时之间,喇叭声、马叫声、吆喝声、鞭炮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突然间,人群中嘹亮的山歌响起,火辣辣的响彻云霄,随之,一支支的山歌便在集市上高唱开来,把昔日的乡街子闹腾得像是开办民星演唱会似的。

五月端五,海尾巴村又是另一番景像。海尾巴,因位于山区水草海尾部,因之而得名。海尾巴村,每年盛开一种鸢尾花,鸢尾之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彩虹,因此鸢尾花有个音译过来的俗称就叫爱丽丝。爱丽丝在希腊神话中是彩虹女神,她是众神与凡间的使者。希腊人把鸢尾称为彩虹花,是因为它色彩绚烂,像天上的彩虹一样美丽。在法兰西,鸢尾花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被视为国花。鸢尾花在我国常用以象征爱情和友谊。在大桥,当地人叫它扁竹兰,或扁竹花。五月,正是大桥海尾巴村鸢尾花盛开的季节,这里的鸢尾花为蓝紫色,放眼望去,满山遍野像一只只蓝色的蝴蝶起舞于绿叶草丛之间,仿佛在传递着一种爱的信息。于是,五月端五这天,老百姓成百上千拥向海尾巴,看花、看人、唱山歌;寻乐、寻梦、寻找意中人,像是赶花街,又像是耍山节,热热闹闹,又是另一番风景。

无限的美

在大桥,经常会有专业摄影师扛着设备四处选景,又有人把他们当作了风景。有一首小诗,似乎很切合此情此景,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在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在拍风景的同时,别人又把你拍进了风景。

于是,我想到了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的一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的确,大桥的美是无限的,不仅仅是有鹤。还有人说,大桥是让人听了就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地方。

大桥是美的,美得让人留连,美得让人震撼!

这是一片热血的红土地

无论你走到哪里

都能感受泥土的芬芳

聆听梦幻般的鸟语

 

这是一片神奇的红土地

流光溢彩演绎着四季

无论是轿子山还是念湖

都流动着色泽斑斓的旋律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红土地

每只鸟都是一个传奇

每棵树都长满了故事

每块泥土都沸腾着鹤乡大地

阅读 3215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