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辽河口,广袤的湿地滩涂上,一场关于生命、希望与守护的故事正在续写。东方白鹳,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其优雅的身姿和独特的生态价值,成为盘锦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东方白鹳。姜德轩 摄
巢倾蛋毁: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创
时光回溯至2022年3月下旬,一对东方白鹳在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一座66千伏供电铁塔顶端筑巢安家,产下几枚蛋,满心期待新生命的到来。然而,4月4日的一场大风,无情地摧毁了它们的巢穴,几枚珍贵的鸟蛋也随之掉落破碎,这对“鹳夫妻”的“育娃事业”遭受重创。
“特别心疼,可是没有办法,我们能提供的保护毕竟有限……”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鹤类繁育保护站(以下简称鹤类繁育保护站)站长于长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满心遗憾。对于一直默默守护着它们的保护站员工们而言,这场意外不仅是对东方白鹳的打击,更是对他们守护初心的考验。
成鸟照顾孵化不久的小鹳。谢刚 摄
不离不弃:人鸟之间的默契守护
面对挫折,鹤类繁育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没有放弃。为了让“鹳夫妻”能够重新振作,他们每日定时巡护,与周边农户沟通,共同守护这片“临时的巡查防护区”。功夫不负有心人,“鹳夫妻”终于回来了!它们不仅重建了家园,还先后产下6枚新蛋。
在这片土地上,人与鸟之间悄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默契。每当鹤类繁育保护站工作人员前来巡护,它们会离巢盘旋一圈再回巢,仿佛在问候和感谢守护者们的付出。而鹤类繁育保护站偶尔升起的无人机观测,或农户的田间劳作,也逐渐被它们所接受。这种人鸟和谐相处的场景,成了盘锦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雏鸟渐渐长大了。谢刚 摄
生态文明:守护自然的责任与担当
盘锦,这片广袤的湿地滩涂,孕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众多鸟类的重要迁徙栖息地。东方白鹳作为其中之一,每年3月初陆续迁徙而来,在辽河口及周边区域“安家育娃”。它们的繁育期与丹顶鹤相近,每窝产卵2-5枚,孵化需30多天,成长两个月左右即可离巢觅食。
在这段关键时期,鹤类繁育保护站持续关注着东方白鹳的生活状态,直至它们迁徙飞离。这样的守护,不仅体现了市林湿服务中心的专业与执着,更彰显了盘锦这座“国际湿地城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理解和坚定决心。市林湿局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研监测能力,提高保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东方白鹳自由生活在辽河口湿地。谢刚 摄
生命的礼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如今的辽河口湿地,已成为东方白鹳的乐园。它们在这里自由地飞翔、栖息、繁衍,成为这片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市林湿局统计,近年来东方白鹳在辽河口湿地的种群数量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这不仅得益于自然环境的优越,更离不开市林湿局多年来持之以恒的保护努力。
保护东方白鹳,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是对生态平衡的维护,更是对盘锦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它让人们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守护,每一次努力都会在自然的怀抱中绽放希望。盘锦,这座以生态为底色的城市,将继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辽河口湿地滩涂上,东方白鹳的巢穴依然矗立,它们的振翅高飞,是对盘锦守护者最动人的回应。而盘锦,也将继续为每一个生命创造更加美好的家园,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这片土地上永续传承。
东方白鹳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
【分类地位】鹳形目 鹳科
【学名】Ciconia boyciana
【主要居留型】旅鸟、夏候鸟
【鉴别特征】体长110厘米~128厘米的大型水鸟,雌雄同型。整体呈白色,飞羽为黑色,飞行时与白色体羽区别明显;嘴长直而粗壮、侧扁,呈黑色;腿长,为红色。
【生活习性】喜栖于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和沼泽等处,也见于稻田地。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集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几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性安静而机敏,多在浅水区觅食,主要以鱼类为食。营巢于距离干扰源较远的树上或铁架子上,巢呈盘状,由干树枝堆积而成,窝卵数为2~5枚。
来源:辽河晚报
审核:刘川
编辑:符晓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